美国鲨鱼精多少钱:U形人生助你越活越精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57:18

U形人生助你越活越精彩

 

  研究显示,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也不同。老年人较少与人起争执,而且会用更好的办法解决冲突。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和接受不幸,火气也没那么大。因为老年人知道他们更接近死亡,所以他们能更好地“活在当下”。老年人清楚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在被问到对年华老去作何感想时,人们很可能会以和法国演员莫里斯·舍瓦利耶同样的心境作答:“和死亡比起来,上点儿年纪也没那么糟糕。”关节僵硬、肌肉松弛、视力下降、记性不好,再加上现代世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拿老年人不当回事,这种前景看上去挺可怕可能比死掉强点儿,但也强不到哪儿去。但其实,人类不应当害怕变老。生命并不是从艳阳高照的山坡一路漫长和迟缓地跌入死亡之谷。相反,它是一条U形曲线。

  失去青春收获幸福

  当人们一开始迈入成人生活时,他们总的来说还是很开心的。从青年到中年,人生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谷底,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年危机。说到这里都是老生常谈。让人想不到的事情在后面。虽然在变老的过程中,人们失去了他们珍视的东西青春活力、敏捷的才思和年轻的容颜,他们同样也收获了穷此一生在追寻的东西:幸福。

  这一新奇的发现来源于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它试图用一种比金钱更好的方法来衡量人的生活质量。常规经济学用金钱作为富足的代名词,但是有些经济学家不相信金钱和幸福有直接关系,他们决心切中问题的要害,用幸福感本身来衡量幸福。

  这些想法渗透到了政策领域,最先从不丹开始,国民幸福指数这一概念指导着该国的规划过程。2008年,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请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和约瑟夫·施蒂格利茨研究出一种比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广泛衡量国民满足感的指标。随后在上个月,戴维·卡梅伦首相作出一个不合英国人常规的有人情味的姿态,宣布英国政府将开始收集国民安居乐业数字。

  美国社会普查、“欧洲晴雨表”舆论调查机构和盖洛普市场及民意调查公司等项目和机构已经收集了大量相关数据。调查主要涉及两大类问题:人们对个人生活状况的评估,以及他们在某个时刻的感受。第一类问题类似于:从总体上看,你认为自己的人生怎么样?第二类问题类似于:昨天,你开心/满意/生气/焦虑吗?第一类问题据说衡量的是全世界人的安居乐业状况,第二类衡量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满足度。人们对这两大类问题的回答并不总是一致的:比如,有孩子的人往往对自身生活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他们在调查前一天感到愤怒或焦虑的几率也更高。

  幸福取决于四要素

  统计学家从海量数据中筛选有用信息,就像淘金一样。他们正设法解答一个永恒的问题:人怎样才能幸福?

  这似乎取决于四个主要因素:性别、性格、外部环境和年龄。女性在总体上将要比男性稍快乐一些,但是她们更容易沮丧。有1/5到1/4的女性会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感到沮丧,而只有约1/10的男性会这样。也就是说,要么女性更容易比男性产生极端情绪,要么少数女性比男性情绪糟糕、而大多数女性都比男性快乐。

  在经济学家的分析中,两个性格特点格外显眼:神经质,外向。神经质的人更容易产生负罪感以及愤怒和焦虑情绪,也更容易不快乐。他们往往情商较低,这使他们在建立或处理关系时表现糟糕,从而反过来让他们更不开心。

  外向型人格则正相反。热衷于团队工作和聚会的人往往比白天把办公室的大门紧闭、晚上宅在家的人更快乐。这种性格特点或许有助于解释一些文化差异:一项研究在对比几组英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后发现,英国人普遍比中国人和日本人外向,也更快乐。

  然后再来看看环境的作用。人生中的各种事情,比如人际关系、教育、收入和健康,都会影响人的感受。结婚让人情绪高涨,但这种影响还是比不上失业造成的抑郁。在美国,人们过去认为黑人的幸福感较低,而最新的数字表明,现在人们认为黑人或西班牙裔美国人的幸福感更高。没有小孩的人比有小孩的人更快乐。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快乐,但是一旦不考虑收入因素,这一效应便消失了。换言之,教育似乎是因为能使人变得富有才让人幸福的。另外,有钱人比穷人更快乐,只是到底快乐多少还存在争议。

  U形曲线论诞生

  最后,是年龄因素。如果问一群30多岁的人和一群70多岁的人,他们认为哪一群人更快乐,结果是,两群人都说30多岁的人更快乐。如果让这两群人评价自己的生活安乐程度,那么他们公认70多岁的人生活更安乐。学者们引用了皮特·汤曾德在20岁时写下的歌词“他们整天没劲透了/能活到中年我已经够了。”他们指出,汤曾德如今已经年过花甲,而且玩博客玩得不亦乐乎。

  人们曾经信奉“人生的七个年龄段”16世纪和17世纪时对生命轨迹的主流看法。它描绘的是人的思想境界和满足度在中年时达到顶峰,然后陡然走下坡路,直到进入坟墓。把这个波形颠倒过来是最近才有的观念。沃里克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安德鲁·奥斯瓦尔德说:“我们少数几个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注意到了人生的U形曲线,还曾经就此召集过一次会议,但是没人来参加。”

  自那以后,世人对U形曲线的兴趣越来越大,这一思想传遍全球。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戴维·布兰奇弗劳尔和奥斯瓦尔德研究了72个国家的数字。各个国家的人进入人生最低谷的年龄各有不同乌克兰人的人生最低谷来临最迟,在62岁,瑞士人的人生最低谷来临最早,在35岁但是绝大多数国家的人都在40多岁到50岁出头的时候最不快乐。全球的这一平均年龄是46岁。

  不仅有关全世界人安乐情况的研究呈现U形走势,有关精神面貌和心理满意度的研究也呈现同一走势。今年,斯托尼布鲁克大学的阿瑟·斯通、约瑟夫·施瓦茨和琼·布罗德里克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安格斯·迪顿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将生活安乐状况细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并研究这些情绪在人的一生中呈现何种变化。乐趣和幸福感在中年跌至谷底,然后反弹;压力感在20岁出头时上升,然后显著下降;焦虑感在中年达到顶峰,随后急剧下降;愤怒感在整个一生中都呈下降趋势;悲伤感在中年会略有抬头,然后下降。

  垂暮之年渐入佳境

  一直不排除如下可能性,即这些变化趋势不是人生各阶段变化的结果,而是各个群体的差异使然。一个70岁的欧洲人之所以会和一个30岁的欧洲人感觉不同,可能不是因为他年纪更大,而是因为他童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后的经历也与年轻人不同。但是数据越多,就越能反驳这种群体差异观。美国人和津巴布韦人的经历没有什么相似之处,然而对两国国民的调查结果都呈现U形。此外,如果群体差异果真造成了影响,那么U形曲线就不会在跨度40年的数据中始终呈现。

  可能有人会作另一番解释,即不快乐的人死得早。很难去证明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但是考虑到中年死亡概率相当低,这种说法基本无法解释U形曲线。或许U形曲线仅仅是外部环境影响的反映。毕竟,人们常常受到相同因素的影响。比如,40多岁的人通常有十几岁大的孩子。中年的糟糕心情是否是与心浮气躁的青少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造成的?再比如,年纪大的人往往也越有钱。他们较满足生活现状是否是金钱堆积的结果?

  答案是否定的:除去金钱、就业和孩子因素,U形曲线仍然没变。因此,人们在中年以后会越来越快乐肯定不是外部环境造成的,而是自身变化的结果。

  研究显示,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也不同。老年人较少与人起争执,而且会用更好的办法解决冲突。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和接受不幸,火气也没那么大。比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志愿者播放一些人说他们坏话的录音。老年人和年轻人都表现出类似的伤心,但是老年人不那么生气,也更少去辩解什么,他们的观点用一位老人的话来说就是:“你不可能总是取悦所有人。”

  关于这一现象有不同解释。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劳拉·卡斯滕森谈到了“人类独有的能力,即认识到我们会死去,并根据寿命预期制定目标”。她说,因为老年人知道他们更接近死亡,所以他们能更好地“活在当下”。他们关注对眼下有意义的事情,不那么看中长远目标。“当年轻人看老年人时,他们会想,走向生命终点有多可怕。但是老年人清楚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正视现实活在当下

  还有其他的解释。或许,看到同辈人死去让仍然在世的人决心最大限度地利用余下的时光。或许,老年人逐渐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打消了要出人头地的念头。或许,接受变老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一种解脱。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那一天是多快乐啊,当我们不再拼命挽留青春,或是体形。”

  不管造成U形曲线的原因是什么,它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心理方面。幸福感不仅使人开心,还能使人健康。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约翰·温曼对一组志愿者的心理压力度进行纪录,然后在他们身上弄一些小伤口。心理压力最小的志愿者的伤口愈合速度比那些心理压力最大志愿者的愈合速度快一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谢尔登·科恩在试验中让志愿者伤风感冒。他发现,较快乐的志愿者不大容易染上流感,即便感染,症状也较少。因此,尽管老年人的体质不如年轻人,他们的好心情或许能够弥补这一不足。

  较快乐的人产出能力也较强。奥斯瓦尔德和两名同事通过放映一部有趣的影片来使一群志愿者振作精神,然后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并把他们的表现与观看一部情绪平平的电影或没有观看任何电影的志愿者的表现进行比较。观看有趣电影的志愿者得分比其他人高出12%。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老年人的好心情可以帮他们弥补因认知技能下降而造成的生产力降低。在全世界都在设法解决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时,这一点值得铭记。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通常被视为经济包袱和亟待解决的问题。U形人生理论则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世界越老越灵光这一前景应该令本刊读者(平均年龄47岁)尤其感到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