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的硫化发明:“三季人”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6:49:21

有次看百家讲坛,是一位台湾的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奥秘》,他讲了一个小故事。说在孔子的故乡,流传这么一个典故。孔老夫子门下有一个学生,学识过人。有天他去孔子府上,在门口遇见了一个人。那人问孔子的学生:“我可以考你一个问题吗?”孔子的学生信心满满地说:“没问题!”那人问:“一年有几季?”孔子的学生一听,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一年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嘛,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问题。于是他回答:“四季!”那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孔子的学生很不服气,一年明明是四季,怎么只有三季呢?于是他据理力争,但是那人坚持说只有三季,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他们俩打赌,如果一年只有三季,孔子的学生就要给那人磕三个头;如果一年有四季,那人就给孔子的学生磕三个头。

 

这时,孔子出来了,两人赶紧要孔子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说:三季。学生没有办法,只好低头认错,跪下来给那人磕了三个头。那人走了以后,学生问孔子:“夫子,一年不是四季吗?你为什么说只有三季呢?孔子说:“你看那个人,浑身都是绿色,是一只蚱蜢。蚱蜢只能活三季,春夏秋,一到冬季就死掉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季,你怎么跟他说都说不通一年有四季。那要争论到什么时候?所以你就吃点亏,给他磕三个头算了。”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当然这只是一个典故,并不是真实的故事。但是它却揭示了一定的道理。

这里面,孔子是一个导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精神领导。他在教育他的学生什么呢?我个人觉得有下面四个方面:

 

1、人要学会变通,能屈能伸。

虽然有些事情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在不影响原则性的前提下,要学会适当地妥协。我记得在听路长全老师讲课的时候,他说到一句话:“不争不足以立世,不退不足以大成。”我们要学会跟人讲和,跟社会讲和,跟政府讲和,这样才能达成合作和共赢,实现利益平衡,建设和谐社会。像故事里说的那样,虽然一年确实有四季,但为了结束争吵,你就给他磕三个头算了。

 

2、立场不同,衡量一件事的标准就不同。不要做无谓的争执,不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做过多的纠缠,浪费时间。

《庄子》云:夏虫不可语冰。因为夏虫它从来没活到过冬季,它也没见过冰,如果你对它去说冰,说到死它也没办法明白。

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不用做过多的争执和辩解。因为人和人的思维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思考的模式会不一样;每个人站的立场不一样,想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会不一样。就像故事里说的一样,对于人来说,一年确实有四季;但对于一只蚱蜢来说,一年确实只有三季。因为三季以后,它就死了。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一辈子最多就一百年;但对于一棵树来说,一辈子也许是一千年。

 

3、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坦然的态度。

当面对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学会用一种包容、开阔的思维态度来接纳它。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对待周围环境。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想当然地以为的那个样子。你认为错的事情,可能它其实是对的;你认为它是对的事情,可事实上可能你已经成了故事中的那个“三季人”。

 

4、做领导,就是做引导。

在孔子的学生和那个三季人为这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们决定让孔子去裁决。这时候孔子就是领导、他是权威,是标准,他说三季也好,四季也好,他说几季就是几季。那他为什么说一年是三季,而不是四季呢?因为这是解决争端最好的办法。因为他和他的学生立场是一样的,所以他的学生能说得通,但是三季人说不通,他不明白一年有四季。中国儒家思想中有个非常重要的精神那就是中庸。有一条路,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坏的,但它一定是最合适的。因此做领导就是做引导,把问题引向最合适的解决方向。

 

当然作为一个寓言故事,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心得。大家也可以琢磨琢磨,中国古代儒家这种古老的东方智慧对我们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