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拉黑怎么破解教程:农村现状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9:09

农村现状   新型地主已初露端倪  

——谈农村、农民工生存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三种身份的农民工  

近期发现有许多人认为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他们占着两头资源,认为他们回村有房可住,有地可耕,有学可上,但他们非要挤在城市和城里人抢资源、抢工作岗位,特别是在铲平打工子弟学校后,这种说法浪高一浪,取得相当多的人共识。农民工认为他们建设和繁荣了城市,功臣,但有人认为压根就没人请他们建设城市,导致城市膨胀,问题良多,罪人,请“滚”回去。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因为他们对农民工和农村现状甚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不太了解所致。农民工回去真的有房住、有地耕、有学上吗?(会耕地吗?)  

1.CEO农民工  

首先,农民工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他们有了两个阶层,富人阶层(包括农民工CEO)从年龄上划分,是现在40岁到60岁的农民工。在1986---1993这八年当中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那时是20岁到40岁之间,他们在19861993时正年富力强,相当幸运地赶上了这千年不遇的“发财”时代。那时正是“个体”吞并国企,城市建设初起,大规模财富重组的时代,用农民工的土话说:“那时的钱好挣”,用边读大学边炒股大四时已成为百万富翁名噪一时的农民子弟(CEO)李毅的话说,“那时的状况是一大条金河从山上滚滚地流下来,头脑好胆子大的人准备好了缸,胆小的人准备好了桶,没头脑没胆子的在那里观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那八年!”当时有个“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其辖下,城市叫“百货商店”、农村叫“供销社”,管理着“布票”粮票”、“棉花证”,在由“计划”变“市场的大潮中,上千万员工一夜之间被“砸三铁”破了饭碗,百货站、供销社的资产(货物、房产)也在一夜之间被集中在少数当权者手中,(象仅内蒙古一省【区】在93年供销社全部倒闭后就欠开户行—农业银行17亿,全国呢?这一灾难使“农行”差点在中国字典里消失),农村供销社职工他们在农村却领粮,那时何等风光!但供销社倒闭后(领粮证也因是计划经济产物同时期作废),他们农民不算农民,市民不算市民,笔者采访上千名原供销社职工,他们在再就业、社保、分地等方面都未能很好执行,大部分人生活相当悲惨。(他们戏称:白伺候了党多年。)(笔者行程四省采访,---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  

但一方倒一方兴,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加上城市初建,于是一些不甘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平庸的农民们,涌到了城里,吃苦耐劳两三年站稳脚后,头脑活络的便搞起了餐饮、商店、运输、加工厂,建筑工因懂行部分成长为承包商、开发商。那时的成功率为:70%!当初他们也并非定下多么宏伟的目标,刻意要成为千万或亿万富翁,只不过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玩着玩着一不小心就玩成了大佬!这部分厂长、老董(事长)CEO在城里开着好车,住着好房,他们要回村分房、领地补,你同意吗?他们的农民工身份是不是要重新区分一下?因时代背景,这部分先富的农民工年龄偏大但学历偏低,平均学历连初中都不到。“城里钱好挣,”于是最终引发了农工潮,但在93年之后大部分传统产业的蛋糕被瓜分完毕,已近尾声,这时是“钱难挣了,”中国进入了“微利时代”,竞争日趋激烈,门槛被愈筑愈高,人情网被愈撑愈大,(以防他人跳进来分一杯羹,经贸学原理),于是93年后进城的农民工因时代背景学历高了,都是高中生或大学毕业生了,但因自主创业艰难,于是只能给那些先富起来的平均学历不足初中文化的农民工老董或厂长麾下打工!(迟来的爱之经典语录:只因俺晚生了这几年,没赶上86—93的好时代)!城市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又何尝不是在这些企业、餐厅打工?(比例嘛请网友自查,你让他们滚吗?小心你自己也会失业的哦?)  

2.农民工打工仔(P民)  

93年之后涌进城里的农民工,虽年轻力壮,学历稍高,但大多生活入不敷出,除少数白领精英外,大部分在工厂或企业打工的一般员工收入都在2000—3000元之间,这方面南北差异倒不大,南方收入较高物价也稍高,北方收入较低物价(生存成本)也相对较低。他们生不逢时,正赶上低学历老板们经历了粗放型家族型向资本型、精细型管理的转变,他们聘用人才引进了以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钢铁”管理,一般员工大小便都须请假,不然就扣分、扣工资。如果你尿急时恰好你的主管领导不在,那你只好自认倒霉。(因为你不打招呼走后输送带会把啤酒送到地上,玩具走过去会没安装眼睛。)如此高压管理、低廉收入使这些80、90后们倍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要知道这些80、90后们是谁?他们是独生子女呀!他们在家时是太上皇,父母有求必应,他们在学校大手大脚惯了,抽烟就抽大中华,点菜就点基围虾,褒电话粥、打的、进出歌舞迪厅,上网、桑拿、泡M,名牌,所谓“老父在家拔蒿,儿子在外发飙”,在学子生活与实质生活接轨时大多数是硬着陆,区区2-3000元,自顾尚且不暇,一张倒班表安排了他们的一生(时间),大小便尚且须请假,怎能常回家看看?于是,从金钱到行动,都不能尽孝,于是出现了“不孝”!而他们结婚、买房、买车都还的“啃老”!生了小孩无人照顾还得“拖老”!于是一些优秀MM为了尽快“减压增富”纷纷选当小三!即使一些所谓“裸婚”者也因婚后不堪重压而离婚率上升,“各玩各的”、“出轨”、甚至抛卖子女,于是世风日下,冲溃了道德底线!(父母供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到找工作,花费了N万,但他们何时能挣回那N万?这真是一薄亏本账,都说养儿为防老,现在情况是我们得倒把他们养到死!--相关阅读链接:见拙作《现行体制下的中国,让儿女难尽孝道》),但在这里我不是指责“钢铁管理”,我只说现象,它们之间也许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有人说飞哥,公务员也是2-3000元工资啊,我要说的是,他们一天、一个月上多长时间班?他们会被动辄开除炒鱿鱼吗?要害部门的,有隐性收入吗?是重体力劳动吗?每餐吃馒头还能省俩呢。  

企业和工厂还好,一年四季有活干,最苦的是建筑工地的小工,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每天须干十四小时左右,致病致残危险性大,但因气候等原因,他们每年只能干半年左右,他们的工资是按天论的,除却刮风下雨停电和冬天等不可抗因素,他们一年有效收入天数也就160天左右,他们的工资从那几年的2、30、5、60、7、80元到今年的100—140元,全中国的各种指数再没有象小工工资和物价相紧的关联了,聪明的你去乘一下,看他们每年挣了多少钱?除却子女教育、房租、吃饭等各种城市费用,他们在每年春节时还得负债!我给这一群体起了一个名词叫“负债生存”。他们与房子、车子无缘,他们在医疗、保险等方面严重缺失。他们的心里常常对生活存有一种强烈的绝望之感!因贫困和不堪生活重负的压力,他们就变成“高(度)危(险)”的人群,坑蒙拐骗偷抢案发率高,这就是93年以后进城学历稍高但收入最低的农民工群体。他们都年富力强,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挣扎在最底层,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成了最穷的人。(笔者在这部分将一些持农村户口的蚁族归纳到农民工范畴,这看法有人同意吗?)  

3.第三种人:持城市户口的“农民工”  

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农民工为了逃避所谓“借读费”或种种原因,纷纷办理了城市户口,于是他们永远与农村无缘了!而城市的相关福利还没有照顾到他们,为了子女接受较好的教育,他们在城里租着房,打着小工,他们持有城市户口,但他们骨子里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农民工,他们回村会分到地和房吗?恐怕城市福利接纳他们与他们心理接纳城市,这两方面都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市人,他们是无根无系呈“瓢着”状态的“第三种人”,他们更加可怜。他们一听到公务员加薪就会愤怒,因为这会导致物价上涨会使他们更加穷困潦倒。他们的身份是否是农民工,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须讨论。    

这就是三种农民工身份人的现状,说完了农民工,就该说农村了,农民工是哪来的?是从农村出来的,他们的走给农村造成怎样的影响?而他们去了城市又给城市带去些什么?功乎?过也?所以农民工问题既不是单纯的城市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农村问题,它是一个关乎全国性的问题。  

二.农村现状 新型地主已诞生和地补问题  

1.80后90后农民工未曾学会耕田  

年富力强的农民工走了!那么他们扔下的大片土地究竟是谁在耕种?是白发苍苍的60—80岁出不去的老者和留守儿童!我们吃的粮食30%是由这些“老弱残兵”种植的。这真是活到老,做到老!每每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肩抗背驮,我就不由自主的热泪盈眶。如果在城里有工作的话,如此年龄早就退休颐养天年了,而他们呢?没有退休工资可言,多数疾病缠身还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恕我直言,那个“农村合作医疗”黑幕重重,相对病人而言,没起多大作用,而且多数沦为医院或相关单位、个人套取国家资金的手段!)(在中国,就是这些带病的老大爷老大娘为我们生产粮食,所以劝君珍惜颗粒之米!)  

我国山地众多,大部分仍靠人力畜力耕作,农业机械化只是一句口号,但即使机械,也需年轻人来操纵,而绝非这些苍苍老人!年富力强的农民变成打工仔走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问题良多,也势必造成我国农村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薄弱。看到这里,有人会说,那正好让那些年轻的农民工滚回去吧,回去照顾他们的老人孩子,种田生产粮食吧!然而,只要是农民的子弟,难道他们就注定世世代代一成不变的种田生产粮食吗?难道他们一出生就被注册好了身份和工作吗?这样做难道就是天经地义正确的吗?那些农村的80、90后和城市户口的孩子们一样被娇生惯养,哪家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拼命地供他们读书,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而他们十几年寒窗苦读,也正是为了脱离农民身份!要知道在我国,农民身份是何等的低下!虽然现在看,高学历未曾为他们的收入带来多大的实惠,他们由农民变为农民工社会地位亦无多大改变,但,路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而且为了学业,他们大部分人不曾伺弄过田地,笔者采访了上千名农民工,包括许多70后农民工都表示不会种田。俗话说,“三年学一个买卖人,一辈子也学不会个庄户人”,这倒不是说种田是多么高难的技术活,而是说在绿豆、大蒜天价时你种了这两种植物了吗?(市场预测能力)但种田是和泥土、牲畜打交道,脏、累、差,不是现在那些所谓80、90后所能胜任的!而且,他们走后农村的土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即使回去了还有田可耕吗?  

2.农村的田地大部分易主,新型“地主”已诞生   

众所周知,我国在2004年以前农村田地是收管理费的,所以在04年以前出来打工的农民他们为了逃避管理费,大部分把田退回了队里,如果退不回去的就耍赖,反正我也不种了,我也不交你管理费了,我消失在城里你也找不着我了,这是耍赖型,在如今田地如此紧俏的背景下,这种农民工即使回去了他能找回田地吗?第二种是转包型,把田转让给亲戚朋友父母有能力耕种的,有的给报酬,有的不给报酬,代缴了管理费就行,但这种人你也别以为他们回去了就能收回他自己的耕田,因为年代久远,这中间也是矛盾重重,比如有开发、开矿、盖厂、修路等需要占田时,为了补偿金常常是持耕地证的(主人)和转包者闹的不可开交,每年法院受理此类案件数以万计,大部分采取折衷办法,持证者和转包者各领一半。这无形中就是说,转包者对土地也拥有至少一半的权利,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回去想收回他们的田地,恐怕也是困难重重。更何况,在他们走后,那些老弱苍苍因力所不能及,一些偏远高难种的田该“扔”也就“扔”了,这时如果有开矿等需要占地时,是买的乐意买,卖的乐意卖,村长、支书因有利可图更乐意,表面看来是达到了三方共赢,而且无论开矿也好干什么也好,总是取得了当地土地局的许可,既然整座山都划给了人家,那么乡政府、村里“配合”着将山上的地卖了,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纵观这几年,中国的山山水水、森林果园都被这证那证“合法”的划给了私人,如此大规模的公共资源(财富)被合法地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这样做难道真的合理?而且这些私人都有其极为相似的共同背景:最重要的之一,无非就是“白加黑”罢了!(前天看到一视频说石家庄城郊一村里上百村民与有纹身的拆迁人血战四小时,期间多次报警无人应答,这也其实是多少城市强拆的缩影,打着改造城市的旗号,原住民住那儿就是不合法,给你五万或五十万你搬走,改头换面合法的易主后我盖一门脸一年租金就是五万或五十万),这是否可以作为解读“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脚本?(相关阅读链接:《盘点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的最富的三种人》)。以前温总理说“要保住15亿亩红线”,其实下边有谁会把这“红线”放在心上?只要有利可图,那是大占特占!而茅老(茅于轼【天则经济研究院】)还要争论这问题,这在下边根本就不存在,还用的着争论它吗?  

上文说过,因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广袤的农村只剩下了老者与儿童,因力不能及,只要有人买地,他们何乐而不为?而且,新时期的农民,已经要求农民不再是粗耕粗作,而是要求精耕细作科学种田,非但如此,还要充当农民、工人、商人的三重角色,一,耕种、收获是农民的脚色,二,将农产品深加工是工人的角色,三,将加工好的农产品动用广告、物流公司销出去占有多少市场份额,则是商人的角色,而这仅靠这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苍苍老者是无法完成和接轨的!前些天因动车事故看到一篇精贴,说是让共和国停一停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他的子民,就农村现状而言,我倒是真的想等,况且也不忍心给这些早应退休的苍苍老者再加以重负,让他们再扮演那三种角色,然而时不待我,况且这些苍苍老者业已即将走完他们最后的人生历程,也即将永远地离开鲜花盛开的大地,一旦他们走后,这些农村的田地的出路又在何方?当然,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用你绞尽脑汁了,因为:农村的新型地主业已诞生。  

3.地主们的两种身份  

1.公司性质的地主.一些大集团早已发现了这个问题,一方面他们由于业务和市场的需要,比如:薯条厂需要万亩马铃薯基地,药厂需要万亩药材基地,辣椒酱厂需要万亩辣椒基地,于是他们和县里乡里村里签订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合同。当然,为了连片种植,最有效的方式还是直接购买土地。一方面老人们力不能及,一方面有乡里、村里组织,只要价钱合理,就是三方共赢,而且只要乐意,还能在“自家”地里打工挣日工资,何乐而不为?于是,一个个“万亩”基地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无从去辩驳买卖土地的合法性,但市场条件的需求,这些大集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况且,这些买卖地都是双份合同,相当隐性,大多数被改头换面包装成包租合同,老农们多数是文盲加法盲,给足了钱也就无人过问了。由于一些植物的特性,比如一些药材和果木须十多年以后才能受益,于是即使包租,在签订合同时这些土地的使用时限也被尽可能无限期的延长。最经典的合同要数阳高县东关村的一位支书在他和队里签订300亩土地承包的使用期限上写着:“共产党执政时期”,也就是说他承包的这300亩土地使用权其实是无期限的,他设想即使在他退休后,他也可以凭这300亩地租和国家地补稳当地进入高收入的行列,可惜他第一天下台,第二天这纸合同就被诉至法院。  

2.个体私人性质的地主  一些个体私人有城里的也有农村的,他们纷纷插足到种植行列,到甚至是偏远农村掏钱买地,而且形成了一股投资风潮!他们在新时期背景下,做起了风险相对较小的“地主”来!而且大部分人是冲着国家地补去的!这部分人投机思想严重,但未改变土地使用目的,一般情况来说他们是“啥贵种啥”,土地一旦大规模地到了他们手里,这将对国家宏观粮食调控相当不利,到那时即使出现了“天价黄瓜”,恐怕政府也无能为力(调控)。  

还有第三种象开矿、开发楼房、公墓等改变了种植用途的买地情况,这就说到了地补问题,其实笔者行程四省区(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足迹遍布长城内外,黄河两畔,历时三年,采访农民上万,就为了写这一篇永远也发表不了的小文章。写完了我心中的重负也就放下了,管它有人关注还是没人关注,我心业已轻松!在采访时,绝大数农民表示:“国家不要钱(指管理费)就挺好了,没想到还给钱(地补),这政策是太好了!”可好政策却造就了新的不公平?最初几年地补曾被层层截留,即使“足额”发放,就以上四省区而言,人均耕地也就五亩左右,他们实际领不了几个钱,而地补被集中地发放到地主们手里呢?况且那里早已是高楼林立、矿渣遍野,但地补照样发放,你同意吗?我今年春天在一条乡道上发现路边几十里的田地都被用水泥桩和铁丝网围住,里边是清一色的苜蓿草,询问村民说,这些田是一个人的,笔者几经辗转找到这位地主,他说,他“承包”了一万五千亩土地,我看到的是其中的一片,是五千亩,因无暇管理,就种植了苜蓿,每到秋天有养牛、养羊大户来收割作青贮,收入还可以,当我问及能领多少地补时,他含糊地说,二十多万,不过到不了他一个人手里,这地本身就是合伙承包的。看到这你又作何感想?而且上文说过,多数农民在外出时把地扔给了村里,而作为实际拥有这些土地权的村长支书他们又能领多少地补?这些都合理吗?(前些天有报道说有一村长独拥55套住房,我一点也不奇怪。)那么,农民工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回村有地可耕吗?况且他们为什么要回去?而且他们本身也不会耕地。还有就是众所周知,农村在98年曾大规模地摒乡,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校也合并了,多数村里早已没有了学校,他们即使回去也无学可上!其实很多农民工“赖”在城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罢了!他们期待他们的子女能够有一天出人头地,不要再象他们一样受苦!为了这,吃多少苦他们都认了!但我看到多数学校出台所谓户口限制其实只为敛财!在看到铲平农民工子弟学校后我心揪痛!农民工、富人、贫民子弟同生共长,共享蓝天,共同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那样做良心何在?  

笔者在采访农民老伯时,都会问及假如有一天不再发放地补了,你们会同意吗?大部分农民伯伯相当善良地回答:“原来也不指望那几个钱,咱们国家还不富裕,假如国家真的有困难,还是把那钱花在刀刃上吧!”确实,农民种点地养个猪啊鸡啊,起码能够自给自足不用花所谓“天价”,他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民间有顺口溜云:“穷市民,饿学生,肥油圪蛋庄户人”,的确,相较失业市民或一般市民,还有上文提过的“持市民户口的农民工”而言,如今的农民确实比他们强一些,一般市民虽有“低保”但怎敌它“天价”折腾!况低保也非100%覆盖率!这真的是风水轮流转,想当年农村姑娘只为一纸“城市户口”就嫁了人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表明,农村人是不差那点地补钱的,而真正在乎它的就是那些新兴地主!你们说,这地补应不应该再发放?而且,我国还有一个“特殊种植补贴”,这两种“补”大大降低了投资种植的风险,于是造成一些有能力的人对此趋之若鹜!  

  写完了这些,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农村和城市是我国组成的两个最基本单元,而农民工的未来既关乎农村的发展,也关乎城市的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的未来恐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篇小文,也是我国国情的一个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