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兵超级属性加点2017:乘一法师讲解《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4:56:13

下面接着讲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

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都无义趣。有人这样回答问题:什么是佛?佛。什么是法?法。什么是僧?僧。称这种回答方法为:一字法门。这样回答对不对?大珠和尚说:因为他没有明心见性,象鹦鹉学语一样。没有智慧,没有开悟,不能体相用一如,用自己的话,圆融诸法妙理。要么死在体上,要么着在用上,要么分别在相上。能够体相用圆融无碍,三就是一,一就是三,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遇事想都不用想,当体即空圆融过来,那你就有智慧了。怎么说都对!说相,相也毕竟空。说用,用也毕竟空。说体,体也毕竟空。同时毕竟有。说什么不着什么,那什么都对。说什么着什么,就说什么都不对。用水洗水,拿火烧火,没有任何意义,无聊乏味。

人问:言之与语,为同为异?师曰:一也,谓言成句名语矣。大珠和尚说:言和语一回事。“言”排列组合成句子就叫“语”。

且如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所以廓万象,号悬河。剖乎义海,此是语也。见性禅者之灵知辩才如大河悬空,滔滔不绝。高深莫测的禅机如山峰层叠,高峻曲折。百变机锋如珍珠倾入圆器之中,翻滚万变,飞转无定,莫可测度。一番高论妙语,清彻阔大之宇宙万象,将世界万相无穷意义不尽展现。这是大珠和尚略谈见性禅者“语”的作用和意义。绝非一字法门鹦鹉学舌之拙劣。

言者一字表心也,内著玄微,外现妙相,万机挠而不乱清浊混而常分,“言”只用一个字就可以表示出内心状态。无论内在理性的玄奥微妙,还是外在形象的庄严美好。都可以恰当表现出来。见性人的言说,万种事机扰乱不会混乱。优劣善恶混杂一处,用言说时时都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齐王犹惭大夫之辞,文殊尚叹净名之说。古代齐王在大臣谏言面前有惭愧心。人间帝王尚能如此,我们学佛人,尤其是见性后,一定要谦卑,恭敬,虚心。不可贡高我慢。否则决定停滞不前。像文殊菩萨过去曾为七佛之师,像这样大智大慧的大菩萨尚且随喜赞叹维摩诘居士不二法门说得最好,自己不如。

我们更要学会随喜赞叹他人。看到哪个人有优点,人家哪件事做得好,都要随喜赞叹。看到人家的缺点,就当作没看到。心里清楚 知道,这件事做得对或者做得不对。但是你不要生烦恼,不要去分别人家。时时观照自己的不足,时时看到别人的长处。一旦看到别人的长处就随喜赞叹,经常地念人家的好,隐恶扬善是一种美德。

我们徐恒志上师就是这种人。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见到每个人他都说人家好,从来不说人家不好。不是你没有那么好,他非要说你好。他看到你的优点,就赞叹你的优点。看到你的缺点他不说,你问他问题,你如果不对,他最多默然。他不会说你不对。他一默然,你就知道自己不对了。他不会说你,他怕你接受不了。你若对了,他必定赞叹你,怎么对,怎么好。这样的话,就不会得罪任何人,让人人都欢喜。让一切众生欢喜,众生欢喜,诸佛欢喜。

中国有句老话:仁者无敌。仁者无敌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心如果慈悲仁义的话,你的心里面没有任何敌人,你外面也没有敌人。虽然还是有人会骂你,甚至毁谤你。但是你的心里认为,他就是毁谤我,我也觉得他是我的朋友,是我成佛的增上缘。我的心里永远没有敌人。其实就是佛,人家还有可能骂他,是吧?如果有人骂我,我的心里还要感谢他。他给我消灾,他给我消除习气。他是我成佛的资粮。以这种心态去对待他人,你的心就永远没有烦恼,碰到任何境界都没烦恼。

今之常人,云何能解? 现在这些凡夫常人,怎么能够理解这些道理呢?凡夫大多都是贡高我慢,都是认为天下我最厉害。真正明心见性的人,非常谦卑,非常恭敬,非常谦虚,善待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一切人结善缘不结恶缘。

源律师问:禅师常谈即心是佛,无有是处。律师就是专门弘扬戒律的法师。禅宗丛林中常能听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即心即佛四个字有个公案。。浙江绍兴有个大梅山。大梅和尚在此修行。大梅来到江西马祖道场,礼参马祖道一大师。提出一个问题:

“如何是佛?”马祖说:

“即心即佛。”也就是你的心就是佛。大梅说:

“我明白了。那我就回去了。”就这么简单!他回到大梅山去保任。此心是佛。时时观照这个心,保任他不污染。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转。时时这么观照了两年功夫。马祖道一大师怕他没有真明白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派侍者去考他。侍者跑到大梅山,那山很深。好不容易找到大梅说:

“大德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就这么住着?”大梅说:

“我当年在马祖那里闻说即心即佛,我就在这里安住。”

“现在马祖的法变了。不是即心即佛,是非心非佛。”大梅说:

“这老汉糊弄人,管他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即佛!”站住脚了!如果站不住脚,人家一糊弄就糊弄走了。一听到侍者传来师父最新消息,马上心里打鼓:我不对了吧?即心即佛不对了?那怎么办呢?好了!你就被人家糊弄走了。大梅脚跟已然点地,你糊弄不住他。

侍者回来告诉马祖:大梅不听你这一套,依旧即心即佛。马祖说:梅子熟了!这是马祖印证大梅能站稳脚跟,修行比较成熟了。

且一地菩萨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于十倍。禅师示现神通看!源律师不理解禅宗直指见性的甚深法理。从教理上加以诘难。你即心即佛就是明心见性了。按佛教天台宗教理,明心见性即登初地菩萨位。初地菩萨可以分身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二地菩萨增加十倍,于千世界成佛。你大珠和尚即心即佛,起码是初地以上,那么你现神通给我看看!看起来问题不是很好回答,见性人自有转身处,以反问为答!

师曰:阇梨自己是凡是圣?曰:是凡。师曰:既是凡僧,能问如是境界? 阇梨就是教授师。大珠和尚问源律师:

“你自己是凡夫还是圣人?”律师说:

“我是凡夫。”

“既然是凡夫,怎么能问这种境界的事呢?”还有一层意思:既是凡夫,说了你也不懂,你根本就不该问这个问题。佛典中说:初地不知二地事。就是二地菩萨境界,初地菩萨不了解,二地菩萨不知三地菩萨的心是什么样?八地菩萨不知道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不知道佛的心。你既然是凡僧,你怎么能够打听明心见性人的境界?

经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高下就是高低分别。你的心有高低分别。什么一地是十佛世界化身,二地是十倍的十佛世界化身,如何如何。不依照明心见性的法,不依照佛的智慧和真理,而在这里分别高,分别低,分别神通如何大。指的就是这个。如果明白明心见性的道理,一念就三千,三千即一念,每个念头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不只是三千大千世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那一念,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化身。何止是十佛世界,百佛世界。。

又问:禅师每云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无有是处! 源律师又问说:“禅宗法师常说,如果明悟大道,今生此身当下便解脱。此种说法没有一点对的地方,完全不可能的事。”作为禅宗的理念,真正悟道,当下就解脱。因为了知,当下每个念头都毕竟空,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这就是解脱了。我们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这么一个大律师,对佛的高层次法理如此糊涂。不但自己不敢承当,还不相信大乘禅宗即身解脱的法理,的确是佛所说的那种焦芽败种。这位大律师要多少劫才能成就,就不知道了。

师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贼否?曰:故知是也。有人一辈子做善事,忽然有一天偷了别人的东西。他此身是贼不是?源律师说:因为偷的原故,知道他是贼。

什么是偷?每一件东西都有主人。只要是不告诉主人,私自拿走就叫偷。触犯戒律,我们叫犯盗戒。你到常住那看到一本书很好,也不跟知客师讲一下,就拿走了。回去后你会后悔,到时候心里会犯嘀咕。

有个留学生,在外国一所佛学院,看了许多书非常好。没有和别人打招呼,把这些书托运回国。回来了之后,在家里想不通了,直犯嘀咕:哎呀!我这是犯了盗戒啊!怎么办?想了很长时间,最后打电话给国外佛学院长说:我把这些书运回来了,怎么办呢?我再把书运回去好不好?佛学院长说:你知道错,自已忏悔就好了。

一花一木都有主人。你到公园去摘朵花,人家要罚你款。没有通过主人同意,你把它拿来,就是犯盗戒。一生行善,偶然偷拿了别人的东西,犯了盗戒,你是不是贼?当然是贼。就是说一次作贼,你就是贼。人家就叫你是贼。人家不会说你是个大善人。人真是不能犯错误,一犯错误人家不说你的优点,只看你的缺点。

师曰:如今了了见性,云何不得解脱? 你过去迷惑,过去做善事。你以前不见性,是凡夫。你现在当下见性了,那你是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呢?你是不是解脱了呢?作贼一次,你就是贼。你见性一次,就明心见性了。一样的道理,你怎么不敢承当?拿做贼来作比喻他更不能承当了。

曰:如今必不可,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始得。 源律师说:如今马上解脱,必定不可能。经文说,须经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教下的三大阿僧祗劫成佛理论,是说见性之前,要经两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见性登初地菩萨之后,还要一大阿僧祗劫,才能圆成佛果。另有一种说法:见性前需修一大阿僧祗劫。初地到八地需修一大阿僧祗劫。八地到圆成佛果也需要修一大阿僧祗劫时间。各种划分都有。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划分。

阿僧祗劫就是无量长的时间。时间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就是已经没有时间概念了。无量长就是一刹那,一刹那也是无量长。一刹那明白,就是无量长时间明白。《楞严经》上讲:一微尘能容纳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可以放到一微尘里面去。也就是一刹那就是无量无边的时间。无量无边的时间就是一刹那。三千大千世界就在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念,现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

师曰:阿僧祗劫还有数否?究竟说:没有时间相,没有空间相。时间空间本来是毕竟空。时间空间是人分别出来的。本来没有时间和空间这回事。

大珠和尚问:三大阿僧祗劫到底是多长的时间?有没有一个固定时间数量?阿僧祗三个字的意思是无量无数。加一个劫字,就是无量无数的时间。而源律师把它当做一个固定的时间数目。大珠和尚一问,律师马上知道自己的话有大漏洞,无法回答。吃了一瘪,于是有些恼羞成怒,光火生气。抓住别人比喻有点不雅观而进行攻击。

源抗声曰:将贼比解脱,道理得通否?师曰:阇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开,嗔一切人见物。到这时大珠和尚不客气地警告了他两句。自己不理解真理大道,不可以障碍所有的人理解。见物是比喻法眼智慧已经打开。自己眼瞎,法眼不开无智慧,不可以嫉恨别人开智慧能看到东西。

有些修禅者参禅一辈子没消息。他一上坐就打呼噜。下座就清醒。一辈子坐下来没开悟。你修法开悟了,他不相信。他不但不相信,还否定你。我修行这么多年都没开悟,没见性,你个小毛丫头怎么可能?这不可能!

 

 

源作色而去,云:虽老浑无道!作色就是变脸了,非常难堪。源律师骂大珠和尚:你老糊涂,浑了头,一点道也没有。大珠和尚八风不动,临走顺机点化他一下。

师曰:即行去者是汝道!后面这个道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意思是心性,就是我们明心见性的自性本体。另外一个是“说”的意思。古人说:道来,就是说说看。

“即行去者”就是马上要走的那个,就是你的佛性本体。初见面时这么指点他,最后临走还这么点化他一句。能走的“那个”就是你的佛性本体。没有佛性你不能走。这句话还有一层内涵。马上要走去的那个人,就是你所说的。他说了什么呢?他说别人老浑无道。把这句骂人话又还给本人了。

真正证量的禅师既有慈悲,又有智慧。他慈悲在智慧当中。慈悲当中显现智慧点化你。

我们一定要谦虚。你不谦虚,带着自己的知见去参问高僧大德,什么都不可能明白。人家慈悲指点你,你一句都听不进去,一个字都听不进去。还用自己的知见否定人家给你讲的法。这真是太可惜了!如果这样,你这辈子永远都不可能解脱!

讲止观慧座主问:禅师辨得魔否?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起心动念是心魔,心魔就是天魔。你如果心不动,暗伏在那里就是五阴魔。阴魔是阴伏在那里不易见的。起心动念,容易看到的那是天魔。一时起来,一时不起来的烦恼,是烦恼魔。我佛正法当中没有这些事。

但有些人着魔了,为什么?他背离了正法。正法当中没有魔。万法如如不动,法法本如,如如不动,妄念没有,烦恼没有,天魔也没有,阴魔也没有。一切事情到你面前,自心如如不动,心魔起不来,外面的魔就没作用。

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讲止观座主问大珠和尚:一心三观法理意义是什么?一心三观是天台宗的法理。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现在很少人修天台宗的这个观。有能观和所观,破不了无明。看着那个空还是无明。天台宗现在讲教念佛,修净土念佛。

其实这个一心三观法理很好。修到一定的时候,把空看破,就破无明了。光讲教理,不修的话,无明破不了。空观。它是个空,什么都没有,一念不生,那你还着在空里。你把这个空也观破掉,那就破无明了。所以要修!光讲教理,不超能所,破不了无明。

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三心了不可得,拿什么东西观?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还没到,当下心了不可得。现在心无住,无住就是无念。三心了不可得,拿什么观?禅师说法太厉害了。一句话,假中空全给你空掉。能所全给你脱开,三心了不可得,没有能所,你拿什么观?

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 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止观法门是智者大师创立。止就是定。以后边这个定破前边这个定,以后边这个止,破前边那个止。这就是以后定破前定。以后面这个观,破前面这个观。就是用我这个概念来破那个空,以这个空破另外那个空。以后面观破前面的观。智者大师说:以止破止,以观破观。你破到什么时候才能破完?没完没了,循环无止境。

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以观破观,有无穷的过患。最后还是落在无始无明上。观和止是相对的,是二元。二元最后落到空上,还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没办法破,这是一关。住止是落在生死上。你如果住在观呢?观有能所,有能所就有二心,心就容易乱,容易烦。住在观上就起念,若起念,心就乱。你若住在止,就落在生死上,死在那里。一念不生还是落在生死上。生死不能了。

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看!以后面这个心,止前面那个心,是将心止心。起心观照,我有个心在观,那是常见。断见和常见是大外道。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这都是二元能所法。佛法是不二法。这系列自相矛盾的理念请座主仔细说说清楚!

曰: 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止观座主说:你如此推论,什么都没法说了。大珠和尚轻轻答道:何曾止观!四字将一番议论全部收止,果然是大手笔禅师,甚是妙哉!若见自性,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哪里有什么止观?万法毕竟空同时毕竟有。没有能所,如何止观?止观还是有能所,有止就有观,有观就有止。

我们做功夫纯属方便,做到最后,能所完全脱开,体相用一如而不是三。你不要把体和相,体和用分为二,分为三。那样就没办法见性。你要一如,两法并非两法,两见就是一见,并非是二。变成一乘佛法,一乘佛法明心见性。见了性,你就知道,了了分明,湛然空寂,圆明不动,自性如如!

人问般若大否?师曰:大。曰:几许大?师曰:无边际。曰:般若小否?师曰:小。曰:几许小。师曰:看不见。曰:何处是?师曰:何处不是?般若自性大则无边无际,没有形象。小则没形象看不见。哪个地方不是佛性显现?问者说:既大到无边际,小则看不见,那么到底哪个地方是?禅师以问为答:何处不是?这一问是最好的回答!那就是处处皆是,无一处不是。

那天第一次给大家讲到色性空法理。对色分析,最后分析到羊毛尘。羊毛尘是羊毛尖那么一点点,叫羊毛尘。羊毛尘分七份,就变成兔毛尘。兔毛尘再分七份,这个时候是水尘,水尘再分七份,就是金尘,金尘再分七份,那就是微尘。微尘再分七份,是极微尘。极微尘再分七份,就是邻虚尘。到邻虚尘就没法再分了。此尘看不见,没有量,没有边。相对有来说,它是最小。它绝对的是有,但它没有量,没有边,看不见。你说他大不大?多大?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就毕竟空。那毕竟空如果是无量无边的话,那就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说它是大,大到无量无边。无量无边那么大,就是这一微尘。就是一邻虚尘。一邻虚尘包含无量无边。尽虚空,遍法界。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大小不二。这个道理大家如果搞明白了,那很管用。

自性空也是一样,你说他没有?他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有多大?很小。小到什么样?看不见。小得看不见,你说有多大?很大。无量无边。见性人知道,自性本体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没有边沿,了了分明。这就是我们的自性,一定要这样理解,你看经文才看得明白。

你如果没有这样理解,就不叫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不是世间普通的聪明智慧。能够这样理解,就叫作般若智慧打开,你对一切就能看明白。《大般若经》有600卷。《大般若经》浓缩是《金刚经》。《金刚经》再浓缩是《心经》,《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毫无怀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维摩座主问: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是究竟否?师曰:未是究竟,圣意若尽,第三卷更说何事?默然就是本体在觉者显现。一念不生,一个念头都没有,这就是我们本体。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就是本体。你问:维摩一默然,是不是究竟?是不是到达终极真理了。我们说:不究竟!为什么?没起用。有些人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我已经见性了。不一定!你不究竟。体相用都要圆融过来,那才究竟。所以说未是究竟。圣意若完全究竟圆满的话,那么维摩诘经第三卷,还有什么可说的事?

座主良久曰: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师曰:如经第一卷,是引众呼十大弟子住心。住心就是叫你不动,把心住下来。这是引大众住心,住在毕竟空上。

第二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以言显于无言。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故默然收前言也。说每一句话都不离开不二法门。说有就是空,说空就是有,说有说空都是毕竟空。入不二法门,诸菩萨说一切法,都入不二法门。以言语来显无言。前面默然是显本体。后面是用言语,显现本体的无言,也就是说起用。无念应万法,每个念头都毕竟空,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无言,那么有言呢?有言就是起念说话都毕竟空。毕竟空是真如自性,这是起用,以言语显无言。

维摩诘居士,在诸菩萨都阐述完不二法门时,进入一种状态:不是有言,不是无言,一片默然。默然的时候,他说话了吗?他没说。你说他没说吗?他默然,一默之中似有万语千言,却无一言显现,不落言诠,不落于言和无言。言和无言都在两边,说和不说也都是两边。所以他默然。默然就是说,我这个本体毕竟空,不是有言,也不是无言,不落有言无言,故以默然收前言。把前面种种所言都收归于一默。以无言显于有言,以有言显于无言,以默然显于不落言诠,默然无一言,无言中有不尽之言。维摩默然,冥合自性本体。一法不立,毕竟空寂,却又万法具足,一法不遗!

第三卷,从默然起说,又显神通作用,座主会么?维摩居士从默然开始说法,他把其他佛国的法座,借请到他的丈室里面,丈室很小,法座很高,阿罗汉都坐不上去。又显种种神通,恒沙妙用无穷。

大珠和尚问:你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吗?

曰:奇怪如是!师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若据经意,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人执着人情啊,言语啊,为了破除人的执着之情,而作如此说。据经意呢,只说色即是绝对心性空,色就是心,心就是色,色心不二,都是绝对的心性,都是毕竟空寂,令大众见本性。

教且伪行入真行,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但会净名两字便得。  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教就是经典。伪就是语言文字名相。语言文字名相皆为方便说,让修行人见性。真行就是为达见性之真修行。以自性的道理观照你的言行,指导规范你的一切言行。这句话连起来是说,经典是以文字名相语言,引导修行人进入明心见性。言语纸墨就是经文,教典。讨意度就是分别度量计较。不要在一切文字语言名相上做无益的探讨,猜度,计较,思考。

能领会净名两个字真意,即能得其精神实质。为什么呢?净就是本体,名就是起用。本体生起一切妙用。净名就是体用一如,体用一如就叫净名。维摩诘居士本名叫净名。此经又名《净名经》。净名两字你如果能理解,一切都理解。名就是起用。一起用必有迹象,所以叫迹用。净就是清净的本体,体用一如不二。体就是用,用就是体,那么你就是净名。理解净名两个字,你就能理解体相用一如的道理。

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归本体。体用不二,本迹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一亦非一。本迹非殊。本就是本体,迹就是起用。起用和本体不是两个。非殊就是不二。古人说本迹虽殊,虽然有体有用,体用无殊,没有不同。绝对的一,不是相对的一。我们常说万法归一。万法归一这个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一二三四的一是相对的一。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这是相对的一。这个一是绝对的一。也就是说这个一也不存在。一亦非一也。是说绝对的一,而不是相对的一。

若识净名两字假号,更说什么究竟与不究竟?无前无后,非本非末,非净非名,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若不见性人,终身不见理。究竟不究竟是相对说,若是明白净名两字假号的话,还说什么究竟不究竟?究竟不究竟是从相上说,是二元。净名是体用一如。你如果是不见性的人,给你讲这道理,你也不明白。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真理,是宇宙和人生的实相,是佛性第一义谛。

僧问:万法尽空,识性亦尔。譬如水泡,一散更无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无。何处更有识性?一个出家人问:万法全是空无,我们的识性应该也是这样。比如水泡。水起的那个泡,泡显出相来,水泡破散了,就不可能再合为一体。我们的身体死了,更是不可能再生,就是空了,没有了。这种情况下,识性在何处呢?

他问的这个问题是断灭见。他说的万法尽空,这个空不是毕竟空。这个空是空无的空,是有和空的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是断灭空,断灭见。我们认识万法的这个识性,就是见。此僧认为:既然万法空无断灭,识性也是断灭空。这种观点是大外道。

这还是个出家僧,如此出家之人,大家看看,不悟心性,如同外道无异啊!出家佛弟子持外道观点。断灭空就是大外道。

师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无水?身因性起,身死岂言性灭?大珠和尚说:泡因为水才能生成,泡散掉了,水就没有了吗?泡散了,水还是水。生成泡的那个水,不是仍然回到水里吗?怎么会没有了呢?人死了,人的识性怎么会消失呢?万事万物以及我们的身体,是自性本体因无明之故所化生,起四大合和而成。身体四大消散,怎么能说自性本体就灭掉了呢?

曰:既言有性,将出来看。师曰:汝信有明朝否?曰:信。师曰:找将明朝来看。曰:明朝实是有,如今不可得。师曰:明朝不可得,不是无明朝。汝自不见性,不可是无性。今见著衣吃饭,行住坐卧,对面不识,可谓愚迷。汝欲见明朝,与今日不异。将性灭性,万劫终不见。亦如有人不见日,不是无日。现在你看看,能吃饭,能穿衣服的这个,时走时停时坐时卧的这个,“这个”是谁呀?你不认识,面对面不认识。时时现前,刻刻未离,就是不认识,可说是愚痴迷蒙。

你想看看明天什么样?与今日没有什么不同。今天的太阳这么大,明天也是这个大太阳。现在叫你拿明天来看看,你拿不出来。到了明天,自然就知道了,和今天没有任何差别。见了性,你就知道体相用一如。将性灭性,就是将本性灭本性。他说没本性,起心将自己的这个本性灭掉,而说没有这个本性。起心就是本性。怎么会没本性?这叫将心灭心!想要将你起的心去灭掉本性真心,从而说没有这个心了。如此将心灭心,实在大愚痴。万劫也不会见性。

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二元相对,三维空间。它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都是二元的。如果不超越二元相对,不超越这个世界,不认识它一切都是毕竟空,它一切都是梦幻泡影,那你就死在这里,轮回无穷不断,永远不能出离,万劫也不能见性!

讲青龙疏座主问经云: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禅师如何体会?师曰:为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河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就般若体来说,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所以说他是毕竟空,所以说他是无法。无法可说,没办法说。进入本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事不知就是什么事情都掌握了知。大圆镜智,缘起性空,真理实相,本体毕竟空,能起恒沙妙用,讲经说法。了知大圆镜智,讲经说法,能知道缘起性空一切真理。这话就连起来了,说本体实在无法可说,但是可以起用,于起用中说法。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不明白本体,没办法讲述智慧如海的宏大佛法。

讲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这个问题,好多人也迷惑。认为“青青翠竹即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着在相上理解。所以华严座主问:禅师信不信无情万物是佛。无情就是花草土木金石这些东西。大石头,大木头,它是佛,你信吗?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是依报,如果这些是佛,死人没有烦恼,活人有烦恼,无情物没有烦恼,活人不如死人。无情如果是佛的话,我们干脆都死掉,无情尸体就是佛。狗死了,驴死了,阿狗阿猫死了,都比人要强。

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通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从戒定慧生,就是从自性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通生。六通我们知道: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明心见性者,习气消尽时,这六通全具足。大智慧者应六通显现。其实凡夫亦六通不少,只是因业障习气所蔽,不能起用。天眼通是随便什么地方,无论多远都能看到。天耳通是不但听到无声之声,还可听到他人心中所想。神足通是一刹那,就能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来去自如。宿命通知道过去未来,命运中的种种事项。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三明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通达明了。六通就是具足六神通,智慧贯通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不受空间时间影响。

有法师问:持般若经,最多功德,师还信否?师曰:不信。《般若经》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开智慧的经。有法师问:持这部经功德最多,禅师还信不信?大珠和尚说:不信。我们现在也有好多人每天颂经,一天念《金刚经》十部,以为有功德。一天念《妙法莲华经》几部,觉得有功德。六祖《坛经》有个公案。某僧念了三千部《妙法莲华经》,来参拜六祖惠能大师。顶礼时头不点地。六祖指出:“顶礼头不点地,心中必有一物。”他说:“我已颂三千部《妙法莲华经》” 他认为三千部经在心中,很有功德,颇有贡高之心。后经六祖点化,脱去我慢,证悟本来,明白当初十分愚痴。

曰:若尔。灵验传十余卷,皆不堪信也。师曰:生人持孝,自有感应,非是白骨能有感应。 灵验传是专讲感应灵验的书,有十几卷。如果照你这样说,书上讲的灵验都不值得相信吗?我们有好多人求感应。说我念经非常有感应,佛菩萨显相给我看,还跟我说话。有感应不是经书有感应,是你心在感应。经书是无情物,放在那里,它怎么会感应?因为你心在念经,心在感应。

他不明白,说是佛经在感应。说那个经有功德。大珠和尚说:活人很孝顺父母,诵经回向父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虔诚,很孝顺,自有感应。但这个感应,不是那死的人生起感应,而是你活着的人心有感应,不是尸体有感应。尸体灵识已经走了,等于无情物。尸体哪能有什么感应?

经是文字纸墨,文字纸墨性空,何处有灵验?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试将一卷经安著案上,无人受持,自能有灵验否?文字经文是缘起性空的东西。佛讲法,法师讲法,弟子把它记录下来。因为这个缘起,成为经律论文字。文字纸墨缘起性空,何处有灵验佛法是心法,你用心去持念,就有感应。是你那个心在感应。能够让无情物有感应,是你的心在动。所以说心能感物。如果你把一卷经放在书桌上,没人去念它,有没有感应?有经无人受持,就没有灵验,不可能有灵验。因那是无情物,功德完全在你的心!你持那个经,你念那个经,心很虔诚,就有感应。感应的是心,不是经。

僧问:未审一切名相及法相,语之与默,如何通会,即得无前后师曰:一念起时,本来无相无名,何得说有前后?不了名相本净,妄计有前有后。夫名相关锁,非智钥不能开。中道者病在中道二边者病在二边,不知现用是无等等法身。着在名相分别上,名相就把你给锁住了。锁住之后,没有智慧这个钥匙,没办法打开。

中道者,就是执着中道的人,毛病出在中道上。二边者就是执着两边,执着空有,是非,善恶等等,毛病出在两边。现用就是缘起无自性,心性起妙用。无等等就是自性的妙用,就是现用,了知缘起无自性就是智慧。无等等就是无可比拟的,最高的。最高的佛乘,就是无等等。无等等法身,没法比,是绝对的。绝对你拿什么东西比?执着中道和两边的人,不知道一切恒沙的妙用。心性的妙用,就是法身妙用,就是体用,就是法身起用。无等等,就是最高的,无与伦比的佛乘。

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灭,埋没正智。或断烦恼,或求菩提,背却般若。前面讲过,古来大德说:“但除妄念重增妄。” 有人想把妄念断除,这是重增妄念,妄念上再加妄。妄念这么多,怎么断除?怎么断也断不尽,反而加重妄念。有人埋怨:我妄念这么多,烦死了!本来有妄念就烦恼,你再烦死了,妄念上更加妄念。

怎么办?妄念起来了,不要理它,不要烦它,要不了多长时间,它自己就没了,因为妄念本空。你说自己的妄念这么多,你想把妄念断掉,“断除烦恼重增妄,趣向菩提亦是邪。” 趣向菩提就是追求菩提。本来放下就是菩提,达妄本空,歇即菩提。你还要求菩提,求就背却了般若,违背了毕竟空大智慧妙用。

人问律师何故不信禅师曰:理幽难显,名相易持。不见性者,所以不信。若见性者,号之为佛。识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远人,而人远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无心相。迷人执物守我为己,悟人般若应用现前。这段话基本上能看得懂吧?有人问:讲律的律师为什么不相信禅理呢?大珠和尚说:理幽难显。理就是佛理,真理。禅宗法理很深奥,幽深不明显,很难体悟。非相但又不离相,非缘起法又不离缘起法,这个道理就比较深。

一切相都是非相,非相但也不离开这个相。要离开这个相,那是不可能的。讲这个非相,你讲非相又不离开这个相,这个相  当体即空就是非相。所以《金刚经》说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粘着,不粘着就是空。不离,就是不离开。就是不拒绝,不逃避。既不离开他,也不粘着他。因为相与非相一体,所以说非相但不离相。

非缘起法但不离缘起法。一切缘起法都是毕竟空。毕竟空是缘起法,但也不离开缘起法。因为离开缘起法,而讲非缘起法不可能。没法讲,也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就比较深,听起来就比较难懂。

名相易持。名相就是文字形相。容易把握,容易背颂,容易记忆。不体悟佛性的道理,没办法达到明心见性,就没办法领会。自性本体是无相的,难以把握。名相是有相的,有东西可把握。所以必须见性,不见性的人没办法相信。见性的人就是佛。见性成佛。

识佛之人。就是认识心性的人,明心见性的人,方信即心即佛。见性人相信,这个心就是佛。不见性人,他不相信这个心就是佛。佛不远人而人远佛,迷人不认识他,不管迷人悟人,佛性未一刻离人。迷人向文字里去求,悟人呢?佛由心做,即心即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者觉也,心一觉悟即是。

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无心相。修因待果。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因果不空。认为众善奉行,诸恶不作,大量积功累德就是修佛,迟早成佛。这是痴迷人,仍在二元世间法中转。众善奉行,好事多做,等待成佛。实际上永劫不能成佛!最多是升天,人身不失,还在六道轮回中转圈子。

明白的人,开悟的人,了悟佛性心性,非常清楚,本来就没有什么心相。它是非因非果。所以佛家有句话说:“非因非果是诸佛之本源。”非因果缘起,但又不离开因果缘起法,这个就比较深了。就是说你成佛了,也不离开这个因果缘起法。不能离开因果缘起法而能成佛。因果缘起就是说,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就有恶报。这是因果缘起法。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因”毕竟空,“缘”毕竟空,“果”毕竟空。一切的因,你起念前的那些业毕竟空。缘当下这一念是根本的缘。碰到周围这一切,助你成道。影响你成道的这些缘,全毕竟空。根本的缘是当下这一念。一切的因,都因为当下这一念,而决定后面的果。所以当下这一念毕竟空,那最后成的果,还是毕竟空。包括你成佛,成佛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究竟时,一切一切毕竟空。

明心见性了,下地狱也不可得。和到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地藏王菩萨是明心见性的大觉者,证果的人。非因非果是诸佛之本源。不然的话,非因非果这个道理你不明白的话,你没办法见性。因缘果全在这个二元的世界里。在二元的世界里,你找佛的究竟法理怎么找?就没办法。非因果缘起,它又不离开因缘果。我们说一切万法缘起毕竟空。这意思是说一切万法都是缘起。缘起的万法都是毕竟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也空,缘也空,果也空。一切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空。这是《维摩诘经》上讲的。所以因也空,缘也空,果也空。要这样去认识,才能见性。见性才能成佛。

诸佛本源,非因果缘起,也不离开这个因缘。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因果缘起?你学佛,你修这个法,那就是因。最后你开智慧,就是果。开智慧是因,最后成佛就是果。所以它又不离开这个因缘果。

佛门这些法,稍许深一点,大学教授也听不明白。非因果缘起,但又不离开因果缘起。非因缘果,又是因缘果。听糊涂了是吧?不明心见性的人,会有点糊涂。就是既现实又要超越,既超越还要现实。离开这个世界,你不能成佛。离开众生,你不能成佛。离开缘起因果,你不能成佛。但是你又不能着在这个因缘果报上。执着因缘果同样不能成佛。因缘果报毕竟空。你要空得了,才能见性,才能成佛,是这么个道理。

这个道理,理幽难显,不是见性人,怎么能够明白?怎么能理解?大学教授,人家戏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为什么?教授都很瘦,戴个眼镜。根本在于他已经习惯于二元理念思维方式。执着那种知见,守住不动,顽固不化,自己被自己困住了。整天想整天想,脑力劳动,越劳动越瘦。饭吃进去都没用,吸收消化不了。成道的人,明心见性的人,心胸非常宽广。什么事情一到他那里,马上全没有了。所以他越来越胖。心宽体胖,这多好!

迷人执物守我为己。痴迷人执着这个物质世界上的一切。物就是外境,追逐外境,执着外境为实有。颠倒的众生就是这样,守住有个我。执着我相,认为这个我就是我自己。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自己。认为能起心动念的心就是我。每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就是我自己。执持这个身体是自己,执持这个心是自己。自己把自己给困住了。开悟的人呢,般若运用现前,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所以我们讲因果不空,也是方便说。因果不空,就是不离开因果法。因果是空,叫你不要着在因果上,让这个因果把你给吊住。这两句话讲出来,如果不明白的人,听起来十分矛盾。你刚才讲因果不空,怎么又讲因果空?

有些人讲经说法,小心不要造业。因果不空,这是对凡夫来讲,是二元世界的法理。在凡夫二元世界,因果不空。你造什么业,受什么报。究竟说,超越二元,从自性本体上说,一切因缘果毕竟空。因此我们不要执着别人的一切善恶表现。看到别人一切好的,和一切坏的行为,不要去分别执着,不要难受。你见到人家好的方面,应随喜赞叹功德。看到人家不好的,只当没看见。时时观照自己内心的不足之处。改正自己不好的地方。不然的话,你老看到别人的不好,别人本来就不太好。他造那个业,他受那个报,因果丝毫不爽。你看他不好,心里不高兴,嘴上一议论,他的不良因果变成你也有一份。这个道理你知道吗?因果不空啊!比如那个人说是非,你也跑去说。本来他受的因果,就变成你的因果。别人的善恶,别人的事情,你说是非,本身就是造业。结果变成你的因果,多么冤枉!

愚人执空执有生滞,智人见性了相灵通。干慧辩者口疲,大智体了心泰。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执空是偏空,执有是偏有。滞就是不通,停顿,停留,不流通。了相就是了悟一切的相都毕竟空。心性圆明,圆明空寂,圆通无碍。干慧就是干慧地。《楞严经》上讲了这个干慧地。干慧地就是说智慧还没有发挥展现。没有与法身本体,与明心见性中道义理的法水相融相润,所以称为干慧。处于干慧地,说话就比较容易累,口舌疲惫不灵,语言不圆融,缺少智慧。说有就着有,说空就着空,圆融不过来。

大智慧的人,能够体悟了然本体心性。他的心就泰然祥和,潇洒自在菩萨指的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接触一切事物,都能够时时起观照。清楚照见自己内心状态。声闻是指小乘。声闻小乘人怕境界。他要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住。比较惧怕外境的冲击影响。他要把自己的心隐藏遮蔽起来。

悟者日用无生,迷人见前隔佛。大觉悟者,一切日常起用,时时以无生法忍理念为导向。万法本来未生,本来不灭。不生不灭,从未生灭,建立这种宇宙生命的理念,就是无生法忍。

如果见一切相,执着这些相。随着声色外境转来转去,这就是迷人。起心动念不悟心性,与佛相隔远离。如果悟了心性,明白心性,了知这个心性就是佛,就与佛不相隔。迷人不悟心性,那你与佛眼前对面相隔。佛性本体时刻现前起用,六根门头放大光明,这就是你的佛性。你不知道,你就相隔,这便是睁眼不见佛。

今天就说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