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临漫画r18调教:邓小平——四大历史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09:12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邓小平四大历史贡献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是薄一波同志写给邓小平的一幅挽联。对这八个字,薄老后来解释说:“一人千古,表达了我对小平同志的哀思;千古一人,是我对他的评价,是说他成就大业、功勋至伟。”他还说:“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还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依我看,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还会在贫穷和混乱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薄一波与邓小平相知甚深,他的评价,深刻地揭示了邓小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前无古人的重大贡献。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  独立、富强、民主、统一,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富强、民主、统一变成了生动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三次伟大变革的集大成者。通过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要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在这个问题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认识是受错误理论支配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非常贫困。所以,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的。20世纪70年代末,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发动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以敏锐的思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时代特征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要求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第三,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绘制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第四,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要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确立改革开放目标模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要求解决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第六,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倡“不争论”原则,鼓励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七,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求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八,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第九,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的这些设计,初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目标、任务、步骤、布局、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他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只要不带偏见,任何人都不会质疑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仅仅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3亿人民总体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盛世都不可比拟的。需要强调的是,1978年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74岁了。从74岁到93岁,他用了20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这还不是“千古一人”吗?   第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有人说,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其实,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破题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重要观点,为改革开放廓清了道路。80年代初期,当经济体制改革还处在自下而上的试验阶段时候,政治体制改革就已经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从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恢复和建立民主集中制到精简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相当大,改革的措施也非常多。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指导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2年,新宪法、新党章修订通过,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那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得到根本扭转。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邓小平力主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强调“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实行党政分开等一系列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被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中国,封建专制实行了两千多年,民主制度建立还不到一百年。因此,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带头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是邓小平践行他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项改革实行起来颇具难度,正如邓小平所说:“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所以,1980年,邓小平在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对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问题作出专门论述。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设立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形式逐步解决高级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他出任第一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即意在从他做起开退休先例。翻开《邓小平文选》,他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退休”,但他始终末能如愿。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三个月后,邓小平约见江泽民等中央负责同志,开宗明义:“今天主要是商定我退休的时间和方式。”他说,“我多次讲过,可能我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退休成为一种制度,领导层变更调动也就比较容易,。这个事情就这样定下来吧。”当天,邓小平又致信中央政治局,郑重提出退休请求,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个问题我们党以前没有解决好,留下了很多教训。邓小平从自己做起,开了好头,为彻底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正常化作出了表率。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贡献。  1994年,邓小平在他90岁的时候,还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他发现自己的思维开始迟钝之后,郑重地说,一个国家老态龙钟,形象不好,以后国家的事情我不过问了。从那天起,邓小平就不再发表任何意见了。我以为,这也是一件千古一人的事情。   第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天才构想和成功实践  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历史上的统一,只有武力征服一种手段,都是以惨烈的牺牲和巨大的破坏为代价的。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天才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邓小平的伟大创造。  “一国两制”方针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的。1983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系统地阐释了“一国两制”方针,他说: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新主张,为打破几十年海峡两岸敌对状态,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源于解决台湾问题,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接触,始于1979年。1982年9月,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来华访问,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继续保持对香港的统治。“铁娘子”没有想到,在与邓小平的会谈中,经过三个回合的较量,她便输给了有“钢铁公司”美誉的邓小平。  首先,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英国侵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的观点,邓小平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是中英两国进行谈判的前提。如果中国在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第二,针对撒切尔夫人提出只有英国的统治才能保持香港的繁荣,希望以主权换治权的观点,邓小平指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政策。  第三,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中国如果宣布收回香港,“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的威胁,邓小平回答:“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通过这次会谈,中英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回归遂成定局。中英两国获得了双赢。撒切尔夫人由衷地对邓小平说:这是您倡导的“一国两制”的胜利。  正是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20世纪末,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之后,对峙了几十年的国共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实现了“三通”。祖国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天才创造力。它从构想成为现实,开创了曾经被认为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先河,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邓小平的这个贡献是前无古人的。   第四,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就是他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者、理论家。他一生务实,不善言辞。他的著作,没有长篇宏论,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旁征博引的资料和冗长的逻辑分析。他在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说:这本书讲的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邓小平理论正是从他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语言朴实无华,不用诠释,人人看得懂,但他的思想却有着巨大的穿透力,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其实,邓小平是最高明的思想者和理论家,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典之作。  从1978年到1992年,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两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为标志,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使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若干个“第一次”的新观点、新结论。这就是: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科技进步、教育优先为基础;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并以此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等。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20世纪,社会主义从全面崛起到陷入低潮,遭受了严重挫折。邓小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失败,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一个人物,主要应看他比前人多做了什么。按照这个观点,邓小平的四大历史贡献是前无古人的,他无愧于“千古一人”。                                

                  

朱镕基步入高层的贵人是谁?

作者    殷友成

 

笔者在图书馆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朱镕基崛起遇到的贵人作者是《南方周末》林楚方,我非常感兴趣读了其内容。实质是介绍朱镕基的一生,就是朱镕基传。  朱总理己卸任多年,至今人们仍想念他,德高望重,尤其他令贪官望而生畏。然而他一生坎坷,也一生辉煌。是谁成就了他的人生与事业?是大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机遇对一个人十分重要,又是谁独具慧眼,使他从右派到国家总理高位。文章很长,本人重新整理,简要介绍。  

朱镕基是怎么被打成“右派”的?

朱镕基是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他当年带领几十人到东北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从东北工业部到国家计委,20多岁的朱镕基以渊博的学识、出色的表现,成为当时最有前景、领导期望很高的年轻干部。他的能力、人品,得到了很多同事的肯定。然而,1957反右开始,脾气倔强、性格率直的朱镕基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从此陷入了长达20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蹉跎岁月。  

朱镕基还是一个右派又是怎样回到北京的?

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复出后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治理整顿。已经瘫痪的国家机关、工厂学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朱镕基等在襄樊劳动后,朱镕基被安排到石油工业部设在河北廊坊管道局下属的电力通讯工程公司。

1977年底,中国经济学家马洪参与中国社科院的组建工作。次年,马洪担任副院长,并着手组建工业经济研究所。197845,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成立,马洪出任第一任所长。工业经济研究所初创之时,人才奇缺。马洪回忆,当时朱镕基在廊坊石油工厂里面,他向我提出想调换工作。我们在计委一起工作过,我对他是比较了解的,这个人很正直,意志很坚强,于是他就来到工经所。当时朱镕基被任命为研究室负责人,相当于处级干部。

1978年,对朱镕基来说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他的右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朱镕基当年已经55岁,当时考察部级官员在40多岁,他是如何当上副部级干部?

1979年,朱镕基离开了社科院,转到国家经委工作。重新回到经济管理岗位上的朱镕基终于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来到经委的朱镕基起初任燃动局处长。据一个在老经委工作的人讲述,这个新任处长依然不改变他的直言本色。

一次,经委召开全体干部大会,经委负责人首先讲话,主任、副主任讲完,会议主持人号召干部踊跃发言。一般来说这样的会议,都是司局级干部发言,处级干部多明哲保身,一言不发,而坐在后排的新任处长朱镕基硬是早早地抢先站起来放了一炮。回忆人形容,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有回忆者说,朱镕基的发言,分析中肯,见解独到,言之有理,在会场引起一阵骚动,并立即引起经委高层领导张劲夫、吕东、袁宝华等人的关注。

此时朱镕基已经是55岁了。据李锐回忆,我是1982年去中组部的,他(指朱镕基)1983年当副主任的。我来中组部后的任务,是按中央要求搞干部'四化。而以他的年龄,是不可能纳入后备干部的。  

当国家经委党组向中央组织部申报,准备提拔朱镕基为经委副主任时,中组部一开始不予批准。理由是:一是当时考察1000个人,年龄标准是40多岁,朱镕基肯定不能说是年轻干部。二是朱曾经是个'右派,让'右派担任副部级干部,在中共干部提拔历史上尚无先例。

才华、能力、品质都出众的朱镕基受到经委领导一致好评。当时的经委党组'不屈不挠,坚持说明情况,坚持继续申报。于是,中国第一位'前右派的副部级任命,终于在1983年获得'通过朱先后被任命为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从此,中国第一位前右派的副部级任命,从此开始进入高干序列。   

朱镕基是如何破格当上国务院总理?

一位熟悉组织工作的人说,确实,以朱镕基的性格升任共和国总理的'难度系数极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一位经济学家对记者说,按照传统的组织路线,朱镕基不可能走这么高。'文革时期朱镕基职位就比较低,不像有些干部,'文革以前就有很高的职位,'文革结束后被平反,职务被恢复,还是很高的职务。而朱镕基在'文革后是从比较低的职务干起来的,他和一般的领导干部确实不一样。

改革开放初期,人才奇缺,尤其是懂经济的人更少,如果在正常的干部队伍中找,可能很困难,那就需要领导人拿出魄力,打破各种条条框框。而朱镕基的幸运在于,他遇到了相当多的赞成改革、欣赏他这种性格的领导人。  笔者看了全文后,无限感慨,朱镕基一生是不幸的,又是万幸的,遇到了贵人,即好人,或者说是伯乐。我看:  第一个是经济学家,也是非常赏识他的老领导马洪。在右派帽子还没有摘时就接受到了国家研究经济的核心单位。这是从新崛起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贵人。  第二个是国家经委朱镕基直接领导吕东、袁宝华等。55岁,中组部不予理采的情况下一再坚持,才进入副部级行列,开始新的人生。  第三个显然是邓小平。当时小平健在,朱镕基接总理班时,年龄与前任一样大。不存在年经化。主要是解决经济危机。知朱镕基者邓小平也。  笔者以为真正的贵人不是别人,正是朱镕基自己。其理由:  一是朱镕基的才华。他二十年右派期间,他没有放弃,钻研业务,他常到清华大学讲课,当上经委副主任后出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在国外这样的人才与职务也很容易被任命为政府高官的;当年马洪接受他到北京也是知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  二朱镕基能力,正直,敢于表达。他就是因为这一点而打成右派,也是因为这一点而重新崛起。他的发言,他的研究,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经委领导重视。在中国解决经济危机七年前他就提出宏观调制。这是他到上海当市长,到国务院当副总理的原因。  三是朱镕基与邓小平有着共同的政治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关键时候支持邓小平。其中有一段文章讲到“作为政治家,在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要有公心,要置个人安危于一边。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明知搞治理整顿会被打倒,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选择了牺牲自己。朱镕基也是这样的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总有一些人在挥动的大帽子,如果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断送政治生命,而他坚定地支持皇甫平,不问姓资姓社,坚定地站在改革开放这边,从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这里的皇甫平是笔名,皇甫平是一个在上海支持改革开放的写作组织,取得谐音笔名。有黄浦江,辅助邓小平改革之意。  

四是朱镕基的道德修养。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很复杂,这就对领导人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不但要有能力,还要有道德修养。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不乏才俊之士,但既有能力又有道德修养同时意志坚定的人却很少。朱镕基恰恰是属于能力与才华出众,道德修养又很高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