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uc是什么意思:黄豆炙法——我和“推腹”有个约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5:54:25

灸中脘(中焦),关元(下焦)等中下焦穴位,固然对缓解中下焦虚寒很有作用,但如果在心浮气躁时温灸,可能会引起上焦(心肺)烦热加剧,感到不舒服。这就需要配合练习推腹法,金鸡独立法等引血下行之法,以实济虚,泄有余而补不足,收上焦之虚火,补下焦之虚寒。若能在温灸时播放古琴曲等静心安神的音乐,引血下行,温灸热力,静心安神三方合力,互为补益,相互促进,自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2.
冰包火体质。这种体质中里常常提到,也比较普遍。表现为明明怕冷,可是吃温热的食物,或者着急生气却容易上火,舌头起泡,口唇长疮,脸上长包。
怕冷说明血气不足,难以御寒,所以风寒会从毛孔侵入,促使皮肤表层形成寒凝之物(脂肪等),这会导致毛孔壅塞,排汗不利,中医叫做“风寒束表”
,这就是冰包火之“冰”。
因为毛孔壅塞,排汗不利,身体通过汗液排毒的通道大为减少,而人体热气总是倾向于往上走,再加上进食热性生发的食物,情绪烦躁促使气血上涌,那些本该由汗液排除的“三浊”就夺路而出,以舌头起泡,口唇长疮,脸上起包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冰包火之“火”。
“火大”并不表明体内能量很多,而是人体正常的排毒通道不通畅,正邪相搏,人体被迫以非正常渠道排毒的结果。
这种体质用灸法,可以助力人体温通寒凝之物,排汗除表寒,若能配合定期在膀胱经刮痧(破风寒束表之“冰”),双管齐下,效果更佳。
而推腹法和温灸关元,中脘等中下焦穴位一起用,可健脾胃,减少“三浊”的产生;暖肾府,使小便通利;助力肠胃蠕动,使大便顺畅;温通经络,使“三浊”下行之路无阻。。。。。。体内“三浊”会因此大为减少。
这样以来,体表之冰可解,“三浊”大减,内火自消,不亦乐乎?

闲来无事,在家里看书的时候,我常常放上一盘古琴曲,热上三两个黄豆口袋,斜靠在床,温灸一会儿。豆香隐隐,琴声悠远,一卷在手,心清身暖,真乃一乐事也!
每每临睡前,做完推腹法,我也会转热两个小口袋,置于关元中脘之上,肚中温煦如春,微微汗出舒爽,不觉沉沉睡去。常常一夜无梦,醒来已是窗外鸟鸣,东方既白矣。

补注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反馈的信息,我觉得黄豆灸包做的跟鸡蛋大小差不多(或稍大)就可以了,将黄豆装满比较好。做大了,温灸穴位的热力容易分散,小了保温时间短。这个大小,可保温20分钟左右,对于平常养生保健足够了,如果您觉得很舒服,灸的不够,重转加热一次也可以。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贪多求快反而可能引来较猛烈的排病反映。另外,转得过烫,可能会烫伤皮肤,温度以不烫手为准。
另外,随着黄豆内所含水分的减少,用过一段后,灸包要达到同一热度,所需时间就会稍稍延长。比如原来需要一分钟,用一段时间后,可能需要转一分十秒左右才行。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可以每次用完之后喷些水在灸包上,可延长使用时间。

补注二:容易上火的人选用温灸法,需要暂停灸肚脐以上的穴位,并和推腹,膀胱经刮痧(半个月左右一次),以及金鸡独立等除三浊之法的配合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也许会有上火现象。如果这些除三浊的方法用过了,您还会上火,说明内火太重,当务之急还是以除三浊为主,等血气变清些再温灸不迟。
温灸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肚子咕咕叫,屁多,发冷发凉,拉稀等现象,这都是体内寒凝之物消融消解的征兆,是正常的排病反映,应当坚持。
如果温灸时出汗较多,应多喝些水,以补充体液。
如果灸中脘时出现了心烦意乱的现象,要检查一下是否灸包的位置放高了,如果没有,应暂停灸中脘。


补注三:灸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这是因为有的朋友会全身微汗或者穴位出汗,进而感到干渴。有的朋友贪多,灸得密集,会出现咽部干痒,偶尔咳嗽,或有燥热感等类似“上火”的现象,这时需要多练习金鸡独立和转脚腕法等功法,过几天症状就会消退。咽部干痒的,那是身体需要补充水分的信号,很可能是灸法加速了浊水外排导致的,多喝些水就可以了。如果几天后,情况仍未改变,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说明内火过重,应暂停温灸,可试试刮痧除三浊。
还有朋友说:用热敷的方法代替灸是不是一样啊?其实热敷和灸法适应范围是不同的,打个比方来说,热敷象往田里洒水,灸法则是往管道里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