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calvinharris:瓷器普及教材之一(zt) - 收藏鉴宝 - 杭州网论坛 - Powered by Dis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52:43
瓷器普及教材之一(zt)返回列表 查看: 1452|回复: 3 go

瓷器普及教材之一(zt) [复制链接]

小黄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小黄 当前离线
精华
UID
12443 
积分
62177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2122小时 
帖子
16643 
注册时间
2002-7-21 
最后登录
2010-4-6 

贵宾

威望
62177  
金币
5298 个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pcb{margin-right:0}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就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世界文明的进程来说, 不亚于指南针、 火药、 造纸术。 自汉唐以来, 中国瓷器就逐渐输出到世界各地, 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一些国家的人民就是通过瓷器认识中国的。
  多年来, 有关瓷器鉴定的书籍层出不穷, 归纳起来讲, 古瓷的鉴定至今仍以人为本, 即 “眼力” 的问题, 别无捷径。 因此, 对于一个收藏者来说, 要练好自己的眼力并非易事。 但只要肯于学习, 勇于探索,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鉴赏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 也会获取丰硕的成果, 附写本篇的意思即便如此。
  关于我国瓷器的发展史已有不少书籍介绍, 故不重复。 现就我国古瓷的一般鉴赏常识结合本人的收藏经历作以简要说明, 仅供读者参考, 不当之处, 愿听高者批评指正。
  一、 瓷器的作伪和鉴别
  瓷器的作伪比较多见的方法有换底。 换底即把已经破碎了上半部的名窑瓷器的器底换装在另一件瓷器上, 再用铁锈溶液涂抹在接口的地方, 然后将铁锈烘烤干, 再在瓷器接口的地方烫上一层四川白蜡, 就可弥补了痕迹。 这种方法一般以底部有款的瓶、 罐居多。 因为一般人只注意款字的真假, 甚至有些人误认为款字是真的, 其他就不必考虑了。 鉴定这种瓷器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用手往内壁探或用肥 (皂) 托水清洗器内的泥巴或污垢, 就可发现接口痕迹。 第二种方法是, 这种换底瓷器由于时代不同或窑口不同, 工艺不同, 质量不同等原因, 而导致两者在釉色、 花纹以及火光的强弱方面有细微的区别, 在鉴定时候如仔细观察这些方面, 就能发现蛛丝马迹。
  鉴定瓷器的新旧, 首先要以釉面有无 “火光” (即釉面浮光) 为标准。 年代久远的瓷器, 釉面蕴含的光泽如脂似玉, 光由内发。 新瓷则带 “火光” , 明亮异常, 光在外烁。 作伪者往往将新瓷的火光磨掉, 磨火光的方法有用汗水摩擦玩弄的, 但很费功夫, 需一年半载才行。 因此, 常常用浆砣轻轻磨擦, 但所磨之处有细痕。 往往又用牛皮胶砣沾油磨擦, 使釉面平滑, 而光泽与旧器一样。 用牛皮胶砣磨过的瓷器, 如果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看, 可见无数不自然的磨擦痕迹, 这也是判断瓷器真伪的手段之一。 因此, 我们在鉴定瓷器时, 不能认为釉面没有火光的瓷器就一定是旧器, 因为有极少数瓷器从未启封或使用过, 往往就带 “火光” 。 因此, 还要结合釉色、 造型、 纹饰、 款识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
  把年代较晚的瓷器底款磨掉, 用颜料制作成年代久远的款, 再吹一层釉, 入窑中烘干, 亦可作伪。 但因釉料及温度不同, 其伪造的釉色往往与原器的釉色不同, 而且新烧成的釉色有火光, 还要设法磨去。 因此, 我们在鉴定时候必须注意底釉颜色是否与其他地方的釉色一致, 并察看是否有火光。
  明朝瓷器有一部分是无款及无底釉的。 由于清朝不准私藏御用瓷器, 当时有些人如果藏有釉色,造型大体与明朝瓷器相同的清朝御用瓷器, 就将款字及底釉磨去, 以冒充明朝瓷器。 因此, 我们在鉴定时尤应注意器物底部有无磨痕, 还应注意根据器型、 纹饰、 釉色等综合鉴定瓷器。
  还有一种作伪方法是, 旧瓷器如果有裂缝, 作伪者往往用刷子将裂口刷干净, 然后将原釉磨去一些, 再用吹釉法上釉, 入窑烘烤成。 宋代及以前的单色釉瓷器, 因为收藏时间长或者埋藏年代久远,经常有磨伤或落釉的情况, 作伪者常在裂缝处作彩画, 以蒙混过关, 有的甚至在作了彩画以后再上一层漆, 如果没有用热水烫过, 也难以知道它是伪器。
  名贵的瓷器如果受到损坏, 例如香炉缺耳、 缺足, 瓶损口沿等, 作伪者常常以旧补旧, 加以釉药, 用火烧成, 与旧制瓷器差不多。 如果再用吹釉方法在痕迹处上釉, 则补处无迹可寻。 作伪者还经常利用瓷器形式多样这个特点进行作伪。 还有一种作伪方法是用粘剂粘, 例如缺耳或缺手足的佛像或人像, 常常用粘剂再补粘一个上去, 如不用力去扳, 也是不易发现破绽的。 因此, 如果遇到有足、耳、 柄及其它容易碰落部分的瓷器, 我们在鉴定时候就要详细观察其连接的地方是否有痕迹, 还要从釉的新旧、 火光的强弱及造型是否合理来考虑, 如不合乎常规, 即可断定为伪器。
  前面我们讲过, 宋代定窑瓷器的口沿往往包镶金属扣边作为装饰。 作伪者如碰到口沿受损的瓷器, 往往将损处磨平, 另以铜围镶上, 冒充宋代瓷器。 宋代镶边瓷器极少流传下来, 流散于民间者更是凤毛麟角了。 因此, 我们在收藏过程中, 如碰到镶边瓷器, 一定要从造型、 纹饰等方面细小审视。
  在清朝雍正以前, 单色釉瓷器最多。 作伪者为欺骗外国人, 常常将单色釉瓷器添补为彩色釉瓷器。 在小件器物上描绘花鸟, 盘碗类则描绘缠枝花卉并使用淡黑等不多见的彩料。 因为外国人不大喜欢单色釉的瓷器。 这种瓷器, 行话称“真坯假彩” , 即瓷器坯胎是真的, 但彩色绘画却是伪造的。 因此, 遇到单色釉地而绘有彩画的瓷器时, 必须详细审视。
  改补过的瓷器也可以用听声的方法进行鉴定。 完整无疵的瓷器用于叩击时, 其声音清脆悠扬, 改补过的瓷器声音沙哑而短促。 瓷器的新旧亦可由进音辨别, 旧器声音清脆, 新器声单且短促沉闷。
  二、 瓷器断代举例
  瓷器的断代鉴定, 也就是从造型、 胎质、 釉料、 釉色、 款识等方面区分历代的瓷器。
  例如两晋南北朝墓葬中, 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瓷器是壶。 这种壶以鸡头作流, 又称为 “鸡首壶” 。最早的鸡首壶有头无颈、 尖嘴, 形状逼真, 有张口、 闭口两种, 张口流可通, 闭口者纯为装饰。 壶的另一面与鸡头相齐处, 贴有鸡尾, 壶的颈很短, 口、 肩部有双系, 施釉, 底部无釉。
  东晋时的鸡首壶, 有头也有颈, 与流相对称的鸡尾不再出现, 改为曲柄, 而且柄上端往往高于壶口, 壶颈也比西晋时高起。 鸡头也有较大的变化, 为便于出水, 流口变为圆形, 鸡冠也呈圆形, 实质上鸡头已成为一种装饰物。 肩部仍有系, 但系为桥形, 施满釉, 平底无釉。
  南朝时期的鸡首壶又有很大变化, 壶通体高起, 腹部由圆演变为瘦长, 壶颈变高, 鸡冠特别大,柄更高于壶口, 肩部有桥形系。
  这时期除鸡首壶外还有一种四系壶, 这种壶均为盘口, 因此, 一般称为盘口四系壶。 在墓葬中出土相当多, 它的造型也具有时代特征。 例如: 西晋时期的盘口壶, 盘口浅, 颈短硕腹, 肩部印网带一周, 立四横系, 平底, 底径与口径略等。 东晋时期的盘口较高, 颈部比较长, 肩部立四横系, 平底,有的盘口沿饰有褐色斑点, 底径大于口径。 南朝时期的盘口又较东晋为高, 壶整体变得瘦长, 颈部增高, 往往有弦纹, 肩部四桥形系较多, 有的肩部刻划莲花瓣, 平底。 盘口四系壶的演变规律与鸡首壶相似, 都是由矮到高, 由肥短到瘦长。
  东晋时期的唾壶, 洗口较深, 颈比西晋稍高, 扁腹, 平底。 有的口沿有褐色斑点。 南朝时期的唾壶洗口较高, 长颈扁腹, 腹部刻划花瓣纹一周, 平底, 底径较以前增大。
  香薰也是这时期墓葬里常见的。 西晋时期的香薰, 创作较精细, 托盘有三足 (熊足或蹄足) , 器身有褐色斑点。 东晋时期的香薰较简单, 托盘无足, 口沿和盘没有褐色斑点。
  西晋时期的四系罐, 体矮, 肩部往往有印纹装饰, 口径与底径略等, 肩部立桥形四系。 东晋时期的四系罐, 体形增高, 器身多无纹饰, 口沿有时饰有褐色斑点, 肩部立四桥形系居多。 南朝时期的四系罐, 体型更为增高, 肩部往往刻划莲花瓣纹饰并多立桥形四系。
  两晋南北朝时期常见纹饰有莲花瓣纹, 印网带纹, 菱形带纹, 铺首等, 常饰以罐、 盘口壶的肩部。 刻莲花瓣纹, 多装饰在器物肩部和腹部, 盘的里面与碗的外部。 刻莲花瓣纹始于东晋后期, 南北朝最盛行。
  另外, 在器物上装饰褐斑是西晋后期开始的, 东晋大为盛行。 一般带有褐斑的器物, 可以肯定多数是属于东晋时期的。
  隋瓷中一度常见的器型有罐、 碗和唾壶等。 隋代的四系罐, 直口、 无颈、 罐身近椭圆形, 中部常有弦纹一道分器身为两等分, 肩上贴附四系, 系部高于口, 口上有盖, 盖沿与系相倚饰釉, 底足露胎。 这种罐初发现于安阳小屯村卜仁墓中, 在西安李静训墓地也有发现。 四系罐是隋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 但此罐较多的出自北方。
  与四系罐常常同时出土的是一种高足盘, 也是隋代较典型的器物。 隋瓷中的盘浅, 高喇叭足, 口沿微外撇, 盘心平坦, 往往有阴圈线纹饰, 一圈或两圈。 沿一边圈线纹的外边或两边圈线纹之间有三、 五或七道不规则的支钉痕迹, 空心喇叭足, 施釉不到底, 底足露胎, 这种盘也多出自于北方。
  隋瓷碗一盘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直口深腹, 近底处内收, 平底, 盘心无火烧痕迹, 胎较薄且施釉不到底, 足露胎, 此种碗是隋瓷中较细的一种, 白瓷居多, 常出自北方。
  另一种继承南朝时期的碗, 敛口, 比较上述碗为浅, 口以下渐收成弧形, 平底, 施釉不到底, 足露胎, 此种有大小之分, 南北方均有出土。
  隋瓷的各种瓷器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即施玻璃质釉。 这种釉下垂较厉害, 口沿处釉较薄,近腹处釉较厚。 因此, 隋代青瓷器只是上半部施釉, 而下半部则无釉, 器物底部往往无釉。 另一特点是隋代青瓷一般胎体较厚重。
  隋代还流行盘口壶。 隋代盘口壶变得更加瘦长, 且多施半釉。 鸡首壶的制作较为精细, 颈部有弦纹数道, 柄多为龙形, 鸡头流不通, 纯粹是一种装饰。 隋瓷上的装饰花纹有印花、 刻划花、 贴花三种。
  唐、 五代时期瓷器的造型较前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唐代的壶, 形式非常多, 以鸡头作流的壶形还有, 但为数很少, 在时间上要早些。 鸡头纯粹作一种装饰, 鸡头反而很小。 除了鸡头壶外, 唐代还有一种凤头壶, 是划时代的瓷器。 唐代的壶尽管壶形多变, 可有两点值得注意。 这两点是唐代瓷壶的特色, 一是流短, 作圆筒状甚多, 也有作八棱形的, 如长沙窑的壶流。 二是底足丰满、 平底, 因此给人以稳定之感。
  唐代墓葬出土最多的是盘、 碗之类的器物。 唐代的碗较隋代有很大不同, 上边我们提到隋瓷碗基本有两种: 一种是直口, 一种是敛口。 均多深形, 小平底足。 唐代的碗多为浅形, 碗壁也较厚。 隋代的瓷碗的底部一般为玉壁底, 唐代的碗则为宽大的圈足。
  唐代的杯也较常见, 杯有有把和无把两种。 其中一种是高脚杯, 形式优美, 制作精细, 器胎较薄, 是唐代较为典型的瓷器。
  唐代四系盘口壶的式样还流行, 但数量很少。 其特点是盘口外撇, 颈部内收。
  唐代还流行瓷水盂、 瓷托盏、 瓷砚台、 瓷俑、 瓷腰鼓、 瓷枕等。 常用装饰手法有划花、 刻花、 印花等。 装饰内容有莲瓣、 梅花、 菊花、 宝相花、 蔓草及树木等; 动物有跃马、 狮子、 大象、 天鸡、 鸾鸟、 鹦鹉、 蝴蝶等; 人物有武士、 奴仆、 舞蹈力士、 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等, 此外还有宝塔形象。
  宋代瓷器有很多创新, 定窑所产的梅瓶口作平型, 颈细而短, 肩部很丰满, 肩以下收敛很明显,整个器型秀丽挺拔。
  玉壶春瓶也是宋代最流行的式样, 此瓶瓶口微撇、 颈很长、 圆腹圈足, 到了后期口颈加大, 颈也稍短稍粗, 肩以下渐广, 底部肥大。 胆式瓶也是宋瓷中造型优美的一种, 它颈部细长, 以下逐渐收敛, 至肩部又渐广, 瓶底部丰满, 瓶下部与玉壶春瓶相似, 上部不同, 直口微撇, 颈部弧度很小, 整个瓶式极清秀。
  橄榄瓶也创烧于宋代, 瓶的上下经度略同, 口外撇, 颈很短, 瓶身上下小而中部大, 整个器型如橄榄形, 在宋代北方民窑中很普遍。
  宋代的壶流较五代时期更长, 腹部多作瓜棱式或装饰各种花纹, 一般壶的底部较前期为瘦, 且为圈足。
  宋代瓷器很多, 也最常见。 一般的碗, 制作精巧, 胎薄体轻, 均为圈足。 碗壁分直斜、 弧圆、 曲折三种, 构成各种碗式。 宋代有一种有名的碗, 名曰小海瓶, 口大足小, 状似漏斗。 这种碗在宋代耀州窑中最为普遍, 是宋代瓷器碗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宋代瓷碗的花纹装饰都在器里, 有刻花、 印花、 划花多种。 如定窑、 耀州窑等。 碗外部装饰为刻制的变形莲瓣纹、 条纹等, 这也是宋代瓷碗的一个特征。
  三、 元代瓷器的鉴定
  与宋代瓷器相比, 元代瓷器显得巨大而厚重, 这是特点之一。 由于瓷器形制巨大, 因此瓷器器型往往发生变化, 如夹扁、 凸底和凹心等。 元代瓷器还有碗、 碟、 杯等小件瓷器, 底心凡露胎者多为一脐状凸起, 此亦为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 另外, 八方梅瓶和扁壶等是元代独特的器型。 元代瓷器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所有带盖的瓶、 罐之类, 器盖与瓶口或罐口都非常吻合, 不易动摇, 这是断代依据。
  从胎釉来看, 元代瓷器胎釉在砂底处往往有砂眼、 刷痕和铁质斑点。 而且在底部、 口部或其他露胎的地方呈现火石红颜色, 这在元代瓷器中是普遍现象, 而在明、 清瓷器中不多见。
  元代瓷器的釉色以青白釉为主, 可青白釉在早期和晚期又有差别。 例如, 早期的釉色青白, 而晚期的釉色较白。 在杯、 碗的底足内部往往不上釉, 且有零星白釉散溅在里足四壁, 这也是元代瓷器的特点。
  从青花的颜色来看, 元代早期的青花多呈灰褐色, 而且显得流散, 元代后期的青花则颜色比较纯正。
  在元代还有影青瓷器, 这是值得注意的。 但是, 元代影青瓷器与宋代影青瓷器相对比, 显得胎体厚重, 而且装饰花纹大多用划花手法, 花纹比较简练。
  从花纹装饰来看, 元代瓷器的特点是纹饰层次十分繁密, 尤以青花纹饰为最。
  四、 明代瓷器的鉴定
  明代的青花瓷以永乐、 宣德时期最为盛行, 质量也是明代最好的。 永乐、 宣德时期的器型种类也十分多样化, 常见的有碗、 鱼篓尊、 梅瓶、 僧帽壶、 天球瓶、 豆、 扁壶等。 这些瓷器, 在造型上与元代的巨大、 厚重不同, 显得体态轻盈。 成化时期, 瓷器更没有巨大的器皿, 而以轻巧器物为重, 其中最著名的是鸡缸杯。 据说万历时候“成杯一双, 价值十万” 。 所谓鸡缸杯, 即以鸡为主题作装饰图案, 它的珍贵主要是由于胎质精细、 轻薄, 体态轻盈, 而且所装饰的鸡形象栩栩如生, 为空前绝后的作品。 弘治瓷器造型不多, 见有黄釉双耳罐、 碗等。 正德时期最常见的造型有笔架、 高足瓶、 磨盘式香盒、 墩式碗等。 嘉靖、 万历以后, 造型丰富多彩, 既有大型器物, 如大鱼缸、 大罐、 大瓶、 大盘等, 也有小型器物如笔架、 笔盒、 水丞、 砚台、 印合、 灯台等。 但与永乐、 宣德瓷器相比, 显得十分粗糙, 总的来说。 永乐、 宣德瓷器在明代瓷器中价值最高, 就是因为质量好。
  明代瓷器形制小巧、 轻薄, 而元代瓷器巨大、 厚重。 但这只是总体瓷器上的比较而言, 并不是绝对的。 明代也有一些较大型的器物, 而元代也有一些碗等小型器物。 因此, 还必须注意鉴别瓷器的口、 腹、 底、 肩、 耳、 柄等部位, 仔细比较、 揣摩方能发现问题。 例如嘉靖、 万历时期的瓶、 壶、 罐等器, 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削痕, 而清朝的仿制品由于旋削细致, 削痕不明显。 这是由于两者在造瓷工艺的不同, 而产生的区别。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 永乐、 宣德的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 而且前者底小, 后者底大。 永乐时期瓷器的造型, 如碗、 盘之类, 器心下凹, 器底心凸起, 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 较外壁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又如, 明末清初民窑瓷器, 盘、 碗之类, 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 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这种现象。
  从纹饰来看, 各个时期瓷器纹饰是不相同的。
  1.人物——元末和明初, 青花瓷器纹饰中极少见有画人物的, 因而有“元代人少, 永乐无人, 宣德女多男少” 的说法。 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元末明初使用的进口青料, 其色调极不稳定, 很不适合于画人物的缘故。
  又如成化时候的斗彩器所绘制的花叶, 具有“花无阴面, 叶无反侧” 的特点。 所画的人物, 不论男女老少, 也不论表现的是春夏秋冬的情景, 人物均只着一件单衣, 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成为我们鉴定的依据, 而后世的仿制器往往忽视了这一小小的特征。
  2.文字——明代天顺和正德时候的青花瓷盘、 碗、 炉、 盒、 烛台等, 往往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内容多为 《古兰经》 语、 圣训格言等字句。
  在有汉字装饰这一点上, 明朝和清朝是有很大不同的, 表现在明代的瓷器上装饰百福、 百寿、 经语以及梵文, 都是短语。 而清代从康熙时期开始流行诗、 词、 歌、 赋、 表、 颂等大篇文字于瓷器上,如 《赤壁赋》 、 《滕王阁序》 、 《前后出师表》 、 “圣主得贤臣颂”等, 这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只是近年来在江西景德镇有仿制。 江西景德镇所仿这种瓷器, 从釉面有火光这点上, 就可知是新器。
  3.龙——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可以看出时代特征。 例如: 明、 清官窑龙纹大多工整但呆板无力,而民窑则潦草而生动活泼。 过去鉴定瓷器上的龙, 往往有 “官窑龙五爪, 民窑龙三爪或四爪” 的说法。 龙的爪数不同, 是政治等级不同的标志, 也是我们判断该瓷器是民窑器或官窑器的标准。 但是,又不能孤立地去研究龙的爪数, 因为龙的爪数不是绝对的。 例如官窑瓷器画三爪、 四爪龙的瓷器也是有的, 而民窑瓷器中亦有五爪龙。 这两种情况, 明清瓷器都有。 又如在元代民窑青花瓷器中三爪、 四爪、 五爪龙都存在, 因此, 不能孤立地去鉴定龙的爪数, 而必须把它与胎釉、 造型、 文字等方面综合起来鉴定。
  4.八仙——研究、 鉴定瓷器, 如果能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等方面加以分析, 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 明代嘉靖皇帝迷信道教, 因而在嘉靖时候的官窑瓷器中有很多表现道都求仙的纹饰, 如葫芦、 八卦、 八仙、 云鹤等。 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使鱼鼓, 汉钟离使一把扇子, 韩湘子使花笼, 铁拐李使葫芦, 曹国舅使阴阳板, 吕洞宾使宝剑, 蓝采和使横笛, 何仙姑使爪篱等。 纹饰中不画人物, 单画八仙所使用物件的, 称为 “暗八仙” 。 这些纹饰与道教关系密切, 充满宗教色彩的纹饰, 在明、 清瓷器上出现是很多的, 鉴定时应予以重视。
  5.纹饰的色彩——纹饰的颜色或色彩, 在时代上也是有区别的, 可以作为断代的标准之一。 例如, 成化时期的彩绘中没有黑彩, 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 还用红、 赭色描绘轮廓线。 如果我们遇到一件釉上纹饰有黑轮廓线的瓷器被认为是成化时期的彩瓷器, 就应当怀疑它是否可靠。 因为黑轮廓线的使用, 一般认为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又如粉彩瓷器的出现, 最早不超过康熙晚期。 如果有人说他有一件明代的粉彩瓷器, 那么可以肯定那是一件伪品。
  某些常用的瓷器的纹饰, 往往也表现在与瓷器同时的铜器、 银器和漆器等上面, 因此, 也可以作为鉴定的旁证。 尤其是瓷器上的文字形体, 与当时流行的书法有密切的关系。 瓷器上装饰的绘画, 尽管与当时的绘画有一些差别, 但两者的联系还是十分密切的, 所以应结合这个时期的书画鉴定同时进行。
  从款识看, 各个时代瓷器的款识各有特点。 明代款识, 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即 “永乐款少, 宣德款多, 成化款肥, 弘治款秀, 正德款恭, 嘉靖款杂。 ”研究各代的款识, 首先必须注意其笔法, 如横、 竖、 撇、 捺、 勾、 挑、 点、 肩等八笔的特征, 都要认真体会和对比, 以有助于识别真伪。
  一般来讲, 作伪和仿写的款, 还是可以鉴定的。 因为每个人的书法风格是不同的, 书写的水平也有差别, 因而仿款的人势必谨慎地摹仿, 惟恐有不似之处。 由于过于谨慎, 就难免于局促, 笔法也不容易自然流畅, 这种破绽, 只要多结合实物反复印证方能看出。
  从年款来看, 明代各个时期的年款也是有区别的。 明初景德镇设御窑厂, 官府为了表示它的尊严和区别于一般的民窑, 一般官窑瓷器上都带年款, 这也是明代瓷器与元代瓷器的不同之处。
  从永乐开始, 用篆书写 “永乐年制” 四字款, 多写在盘、 碗、 杯、 碟内的中心, 但也有写在口边, 足内, 壶嘴和肩上等部位, 分直写和横写两种。 值得注意的是, 宣德官窑款的“德”字多不写中间的一横, 后来的仿制品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成化时候的年款, 一般写成“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也有用一个“天”字作款的。
  弘治时候除用 “大明弘治年制”款外, 有时也用四字篆书款, 但见款者多属盘、 碗之类。 弘治款还有一个特点是笔法单一, 变化很小, 像一个人写的。
  正德时候的款识也分“大明正德年制”和“正德年制”两种。
  嘉靖时候的款识比较复杂, 除单行横款, 双行竖款外, 还有环行款。 也有把款写在花卉中的, 大都是“大明嘉靖年制”六字, 但也有“嘉靖年制” 四字的。
  隆庆时候的款识, 也分六字款和四字款两种, 但都写“大明隆庆年造”或“隆庆年造” 。 后代写成“大明隆庆年制”或“隆庆年制” 的多为伪品。
  万历时候的年款大都写成“大明万历年制”或“万历年制玉堂佳器” , 也有写“玉堂佳器”等吉祥语款识的。
  天启时候的款识, 除“天启年制” 四字款常见于器底部外, 还有“大明天启年制” 、 “天启元年” 、 “天启米石隐制” 、 “天启元年孟夏日造” , 但都不多见。
  洪武、 洪熙、 景泰、 天顺时期的瓷器都不见有款的, 带有洪武款的都是仿制品。
  明代的款识和清代的款识是有区别的: 一是明代多用楷书款, 清代顺治、 康熙两朝也是楷书盛行时期, 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 从乾隆时候开始, 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 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 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二是从款的颜色看, 明清两代瓷器多以青花为主, 但明代的青花款, 如果用放大镜看, 颜色多深厚下沉。 尤其是宣德时候的款色往往在同一件瓷器上出现黑、 蓝、 灰等几种青花颜色, 这是后世极难仿效的特征。 从明代正德开始至清末, 款色增多, 有红、绿、 黑、 蓝、 紫等色, 并且也使用了刻、 雕、 印、 堆等手法。 三是从写法来看, 明代官窑瓷器有的题某某年制, 有的题某某年造, 而清代官窑瓷器一概都有“制” , 还未发现用 “造”字的。 如果题有“康熙御制”款的瓷器, 一般都是当时的精品。 还有, 明清瓷器除了一般的官窑瓷器有年款外, 民窑瓷器中带年款的也不少, 但大多为景德镇制造, 而地方民窑的款识极为少见。
  总的来讲, 鉴定瓷器的款识, 必须注意其笔法、 字体、 位置、 款识和字数、 结构等, 还要了解同一时期款识笔法等在早、 中、 晚期的细微区别。
  五、 清代瓷器的鉴定
  从造型和胎釉来看, 清朝第一个皇帝顺治时期的瓷器大多继承了明代瓷器的特点, 器型古朴, 胎体厚重, 多用于供奉, 如香炉等。 新出现了装饰洞石花卉纹饰的盘、 觚、 碗等瓷器造型。 另外, 顺治时候的瓷器, 器足比较规整, 盘类器底极少有下凹现象, 个别瓷器有浅显的刮削和旋痕等。 粗制器物足底斜削草率, 多粘有砂粒。 精细的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状, 较为圆润。 顺治瓷器的圈足, 较明代变化显著, 由浅矮渐变圈足, 到康熙时愈甚。 这时的足底多不施釉, 甚是光润, 康熙以后多施釉。
  顺治时期瓷器的釉色特点是, 一般为青白色, 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 盘、 碗类底部近足处呈较淡的亮青色。 早期的粗器类, 釉面较为混浊, 器物口沿所施酱黄色釉, 深浅不一, 深者呈黄褐色, 此种 “黄釉口”又称 “酱色口”是顺治瓷器的特征。
  康熙时期是清朝制瓷业最兴盛的时期之一, 这时期瓷器的特点是胎体坚致细密古朴厚重, 品种繁多, 仿古铜器造型的瓷器也较多。 一些粗糙的民窑瓷器中, 掺有杂质的粗松胎体时有发现, 少数砂底无釉器和厚胎器的足际露胎处, 有火石红痕。 虽也为黄褐色, 但不如明代浓重强烈。 较大型瓷器, 胎体较为厚重。
  釉面和胎体结合得比较紧密, 也是康熙时期瓷器的特点。 器物口沿施加含粉的白釉普遍现象, 有的器足也如此。 但器口由于釉质疏松, 常常造成口沿处的漏釉与破泡。 又由于干裂的破泡孔内容易藏污垢, 因而形成器口的片片黄斑, 这在当时的民窑瓷器中也是多见的。 康熙初年胆瓶、 香炉、 笔筒、梅瓶等瓷器, 在口部露胎无釉。
  康熙青花和五彩瓷的釉面, 早期为青白色, 釉汁肥厚, 个别有混浊现象。 中期为粉白和浆白色,同时盛行一些胎体轻薄, 青花色淡, 釉面浆白, 仿明代成化款的亮青釉和仿明代宣德、 嘉靖、 万历款的瓷器, 晚期再度出现青白色釉面, 并延续到雍正时候。
  雍正时期的瓷器造型是小巧玲珑, 如盘、 碗、 杯、 碟等。 新颖器型多, 釉面有棕眼是另一特点。胎体坚白细润, 造型规整, 胎薄体轻, 可以同明代永乐、 成化时期的白釉瓷器媲美。 但胎体迎光透视, 莹润无暇, 有的略呈淡青色 (明代多显细润) , 大器胎体也能匀称一致, 不显厚重, 小件器物轻巧玲珑。
  雍正时候的瓷器, 釉质莹润, 表面光洁。 青花器的釉面, 有的为追求宣德时期青花瓷的效果, 而呈现橘皮状棕眼, 并且有的积釉较厚, 呈玉雾状, 谓之“朦釉” , 俗称“唾沫釉” , 釉面色调多数为纯白。
  乾隆时期瓷器的造型特征是风格华丽, 新颖器物不可胜数。 特别是小件文具和玩赏品制作甚多,精美纤巧。 由于受欧洲艺术的影响, 在瓷器上往往绘有圣母像及高鼻、 深目、 碧眼、 卷发的白种人形象, 成为断代的重要标准。
  这个时期瓷器的胎釉特征是胎质精细洁白, 仿古名窑的黑色胎或黄色胎, 同于雍正时期。 青花瓷的釉面仍为青白色, 民窑亦如此, 釉面有微度的波浪釉。
  嘉庆时期瓷器的造型基本沿袭了乾隆时期, 无甚新作。 琢、 圆器类, 器型歪斜, 彩料粗糙, 色调漂浮, 纹饰呆滞。
  嘉庆前期胎体与乾隆较近, 制作规整, 后期胎体渐趋向粗糙, 厚薄均有。 薄胎瓷器质量同于道光时期, 以指叩之, 声脆响亮, 这应注意。
  嘉庆前期瓷器的釉面, 保持了乾隆时期釉面细润的特点, 但部分小件瓷器较之乾隆时期有明显的区别, 即施釉比较稀薄, 釉面白中泛青, 光润不足, 常有波浪现象。
  嘉庆时期的青花暗淡飘浮, 纹饰的层次欠清晰, 釉面稀薄泛青。 这时的青花釉里红则施釉稀薄,釉色灰暗。 釉里红色不及乾隆时候鲜艳, 青花时有晕散。 在嘉庆后期, 粉彩的色彩品种减少, 釉面稀薄, 不够匀净, 彩色厚薄不一, 施厚者色重, 薄施者较前时浅淡。
  道光时期瓷器的造型工艺欠精细, 器型笨拙, 线条生硬, 常有棱见角, 无圆润秀美之感, 近于嘉庆。
  道光瓷器的胎有厚薄之分。 胎厚的多为琢器类, 器壁常厚薄不匀, 有粗笨感。 薄胎的以圆器为主, 胎质较为细白。 民窑中的薄胎盘、 碗之类, 胎虽很薄, 但质地疏松, 以指轻叩无坚致声响。 晚清此类器物, 率皆如此。
  这时期的青花, 前期蓝色不甚鲜亮, 却淡雅宜人, 呈色较稳定, 无凝聚斑点和晕散现象。 后期的青花色调, 有的不够深沉, 有飘浮感。 釉里红常见于绘团龙纹的碗, 釉面不平, 呈波浪状, 色调浅淡而不匀。 粉彩的彩料色泽不及乾隆时候鲜艳, 色地彩色较浓, 一般彩色浅淡, 绘画因袭传统纹样, 如三秋、 石榴、 桃花、 年景、 歌舞仕女、 三星、 八仙等, 图案呆滞, 人物有形无神。 墨彩常见有盘、 套杯之类。 仿效雍正的墨彩, 色彩极淡, 但胎釉却显疏松, 不及雍正时紧密。 紫彩在道光和咸丰时期大面积地施用于粉彩器之中, 被用于树木和灵芝等图案, 其色泽与以前的茄皮紫色不同, 近似藕荷, 又称雪青色。
  釉面除少数泛青色外, 大都粉白松弛, 呈现出起伏不平的水波纹, 被称为 “波浪纹” 。 这种现象出现于乾隆晚期, 以道光时候最突出。
  咸丰时期是清朝瓷器走向衰落的阶段, 造型趋向拙笨, 胎质貌似细润, 实则粗松。 一般瓷器较以前厚重, 釉色泛白, 釉层厚薄不一。 釉层薄的, 釉汁稀淡表面光泽和滋润度不足, 有橘皮状棕眼。 釉层较厚的, 多同于道光时候的波浪釉。 这些特征, 在道光、 咸丰两朝瓷器是多见的, 也是清代后期瓷器常见的现象。 咸丰官窑瓷器中以粉彩瓷器为主, 施釉与道光时候基本相同。 其中雪青紫色与佛头青蓝色, 比道光时候的色彩更为鲜艳耀眼, 可据这两种色泽初步断代。 这时候所绘的人物面部、 鼻骨比较高大有勾, 甚为独特。 人物形象中, 有寿星、 钟馗、 八仙、 十八罗汉、 仙女、 五子夺魁等。 造型有直口碗、 撇口碗、 收口盘、 小梅瓶、 扁方瓶等。 民窑瓷器则多种多样, 有狮耳瓶、 帽筒、 六方瓶等。
  同治时期瓷器的造型与前朝类同, 胎体比咸丰时期更加厚重, 胎质松软, 釉色粉白或泛青灰色,釉质也比前期瓷器粗松。 器型常见有海碗、 大碗、 中碗、 汤碗、 黄酒碗、 酒杯、 汤匙和大中小盘、 碟等餐具为主 (餐具以148件为一套, 是晚清官窑中式餐具的典型器) 。
  光绪时期仿制瓷器十分盛行, 而且十分逼真。 如仿康熙时候的棒槌瓶、 花觚、 鱼缸、 笔筒、 盘、碗等甚多, 都有以假乱真。 但这些瓷器, 如果仔细观察, 就会发现它与真品还是有区别的, 如胎体厚重, 质地粗糙, 造型不大规整, 绘画粗率, 画笔呆滞。
  在晚清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各朝烧制的官窑瓷器中, 光绪一朝在品种和数量上都居第一位。官窑瓷器中有 “吉祥如意”款的西式餐具, 还有仿制青铜器的笾豆、 簋等, 以及署 “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款的牡丹吸杯等。 常见器型还有梅瓶、 胆瓶、 壶、 罐、 盂缸、 笔筒、 花觚等。
  关于清代各朝瓷器的纹饰和款识, 已有不少书籍介绍, 故不在此赘述。 总之, 古瓷的鉴定一靠知识, 二凭实践。 只要平日多学多看, 常 “玩”不厌, 反复琢磨, 处处留心, 自然就会练好您的 “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