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江口: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1:25:45
校训 
加入时间:2009-5-19 来源:网站管理员 

    我院的校训:正德厚生 励志修能

正德厚生:追求高尚品德,明确人生目标。教师要讲师德,敬业、乐业、精业;以师爱为魂,尊重、关爱、善待学生,正己化人、为人师表。学生应有优良品德,牢记忠孝之节、仁爱之心、诚信之品。

励志修能:师生员工要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严于律已,居安思危,身体力行,完善人生。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和专业能力。

校训是学院的灵魂和传统,刻于此石,永志共勉。

         二零零九年三月

         (校训石背面碑记)


校训的详细解释

院长张学斌教授

    每个学校几乎都有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办学历史的积淀。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当前校训雷同现象严重,其原因一是缘于单一的高校管理模式,学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校训表现为对时代流行语的盲目追随;另一方面,缘于一些高校缺乏对自身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他认为,校训不仅是学校传统的承载和学校精神的象征,更是对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办学定位尚不清晰,使得校训的制定倾向于“大而空”。这样的校训,很难获得师生的普遍认同,有些甚至成为校园中可有可无的“摆设”。     我院的校训为“正德厚生 励志修能”8个字。前4个字是良心的引申,后4个字是技能要求进一步表述。8个字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现代社会对师生的要求。以下是对“正德厚生 励志修能”的解释。 正德厚生 励志修能     “正德”出自《尚书·大禹谟》,《中庸》 对“正德”的诠释是: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所谓“尽人之性”即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所谓“尽物之性”,即是充分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     校训的正德,强调的是师德和学生的品德。     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教师为社会奉献自己取之于社会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师德不仅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还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师德也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是良心所在。因此,教师应当“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其所作所为应当无愧于学生,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国家。     学生的品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这里强调的是品德教育。学生应视品德学习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品德好,生命幸福,人格崇高;品德不好,生命悲哀,人格渺小。     正德也是教风和学风问题,更是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问题,是建校之本,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厚生”原意是使民生富足,就是厚民之生。“厚生”的具体含义就是: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利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为丰富。对教师来讲,就是尊重、关爱、厚待每一名学生,要有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打造基础的厚生理念。对学生来说,就是热爱生活,刻苦学习,不虚度光阴,活得要有价值,要尊敬老师、关心别人。     励志,“志”是理想、志愿。清朝名人曾国藩说: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说明志向之重要,没有志向的人不会有美好的未来。确立理想不能理解为一个人自身的事,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强调“励”,也就是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勉励、互相激励,形成学院的一个整体氛围,无论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从这种氛围中受益。励志,并不是让弱者取代另一个人成为强者,而是让一个弱者能与强者比肩,拥有实力相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励志,即是唤醒一个人的内在创造力。惟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     “修能”出自《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意为卓越的才能和端庄的仪表,引申为能力的培养和修炼。《汉典》的解释是:卓越的才能和施展才能。     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和职业能力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行政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能力。     上述能力不是自然获得的,是“修”来的。“修”原指传统道家的修道、炼气、炼丹等活动。现指为实现某种理想信念或技术、技能目标而进行修养和锻炼的过程。“修能”既有奋斗目标又有实现目标坚韧不拔努力过程的意思。     “正德厚生 励志修能”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反映了学院成立以来反复强调的人文精神和蓬勃向上的校风,有别于简单的标语口号。随着对教师和一届届学生的校训宣传,其影响应日益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