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银牌教学视频:教师专业成长的7个“关键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0:52:32

  近几年来 ,“教师专业成长”一词获得了高频率的使用。这当然跟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形势的发展有关。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重视与强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 “机会”。但就教师的整体素质看,“成长”中还有不少问题,如 “职业倦怠”的教师还为数不少,特别是在农村和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如何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 “瓶颈”?笔者提出落实七个“关键词”的策略。

  第一个关键词:意义。即要让教师明确成长的重要意义。“意义”可以说出很多,但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教师明白:教育是在不断发展的,教育的对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换句话说,今天的教育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是不同于昨天的教育的,明天的教育又会不同于今天的教育;今天的孩子 (无论认知还是个性)是不同于昨天的孩子的,明天的孩子也会不同于今天的孩子。那么,教师要想驾驭这种 “多变”的教育和孩子,自己不变(即成长)怎么行?只有自己 “变”了,才能以 “不变”应“万变”,才能在教育的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 “要不要”,而是“必须”。

  第二个关键词:意识。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成长的“动机”和“兴趣”。意识是成长的“控制枢纽”。没有成长意识,教师的成长 “免谈”。成长意识的确切表达,是“我要成长”,而不是 “要我成长”。一个教师是不是有成长意识,即到底是不是“我要成长”,可以用“尺度”衡量 (自己也可以 “量”自己)。尺度就是看他做到了“四自”没有:(1)自愿——— 成长是没有任何 “强迫”的;(2)自觉——— 成长是不需要任何 “提醒”的;(3) 自律——— 在行为上有很强的 “自我控制”能力,能够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成长要求;(4) 自立——— 不靠他人“提携”,靠自己成长起来。

  成长意识哪里来?来之于三个方面:

  (1)来之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改变人。陶行知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教人不变或不教人变不是教育。”当然,教育要追求的肯定是教人变好。但是,如果不想办法使自己的专业成长起来,说不定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人变坏了。可见,只有有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师的成长意识才能 “生成”。

  (2)来之于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但生命更是来之不易的。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叫《我很重要》。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我们的生命,端坐在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 我 不 重 要吗?”这段话告诉我们,人来到世上是非常偶然的。这样的 “偶然”,无疑十分 “重要”。但我在理解“重要”的同时,还想说 “要珍惜”,珍惜如此来之不易的生命,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正像刘墉先生所说的:“你可不要白来这一遭。”有了对生命的这种“感悟”,教师成长意识的产生恐怕也不成问题了。

  (3)来之于对人生观的提升。既然人如此来之不易,有的人可能就想,何不趁这么 “难得” “潇洒走一回”?搞得那么辛苦,活得那么累何必?这就很有必要 “提升”人生观,如把苦当作甜,把累当作乐,甚至把付出当作回报。只有提升了人生观,觉得人不能这么 “白来”,才会有真正的成长意识,或者使成长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第三个关键词:信心。即坚信自己能成长。意识是“我要成长”,信心是 “我能成长”。当代教学论专家朱永新说:“成功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相信自己能成功,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人如果连 “成长”的信心都没有,怕是很难获得真正的成长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是绝对少不得这样的 “豪言”的。生物学家童第周说过两句话:“一定要争气。别人能办到的事情,我一定也能办到。”(在中学念书时说的话)“一定要争气,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在比利时留学时说的话)正是童第周的“争气”,才使他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教师成长中的“信心”,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争气。杜甫有句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我们是不是也敢说一说 “专业不成长死不休”这样的话呢?

  第四个关键词:行动。领会了成长的 “意义”,有了成长的 “意识”和 “信心”,但如果不付诸行动,教师的成长恐怕也会成为空话一句。教师成长的 “行动”是大量的,也是“多层面”的。但最为主要的是读书、实践与思考。美国学者波斯纳有条公式:教师的成长= 经验 + 反思。我的理解,教师的成长应该是等于“读书”加“实践”加“思考”,特别是读书。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的教师,只能望“成长”而兴叹。

  “读书”就是学习。之所以要把学习替换成 “读书”,意在让学习更具体、更明确,当然,也是为了唤醒教师读书的意识。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虽然读书意识不正,但 “读书高”还是值得今人汲取的。古人还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也太功利、太求实惠,但读书的作用倒是表达得淋漓尽致了。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能够使 “人类进步”,何况教师的成长?所以,教师的成长是不能没有读书的。我在古人三个 “自有”的基础上,提出了书的四个 “自有”:书中自有智慧眼,书中自有聪明脑,书中自有高尚情,书中自有纯洁心。社会学家、上海大学的邓伟志教授提出教师读书应该“三七开”,即七分专业内,三分专业外。我很同意这个观点。教师读书就应该 “杂”一点,要什么书都读,如同蜜蜂采蜜。读专业内的书可以生就 “智慧眼”和 “聪明脑”,读专业外的书则可以换得 “高尚情”和“纯洁心”。专业外的书尤其可以读读 “励志类”的,那真是一种温润生命、净化心灵、培育情操和重塑人格的阅读!

  说到实践,教师们可能马上会说:“我天天都在实践。”不错,教师的工作就是实践,备课是实践,上课是实践,批改是实践,辅导、评价等都是实践。但我说的实践是“有要求”的实践。

  (1)有序。“序”者,规律也。即不要盲目实践,要讲究科学性。如学科教学一定要确立两种意识:学科意识和对象意识。也就是说,所有学科的教学都要遵循两条规律——— 学科教学的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学科教学规律是指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教学该学科须掌握的一般规则或程序;人的发展规律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个性化因素”。教学实践只有把这 “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

  (2)有创。就是要有 “标新立异”的实践动机。教师的教学实践应该经常用这样两句话对自己作提醒:“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做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没有创新的实践是 “骡子拉磨”——— 有走动但始终跳不出那道“辙”。

  (3)有恒。实践应该要有恒心,因为教育是有“周期”的、有“过程”的。“浅尝辄止”的做法是教育实践的“大敌”。“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对于教育实践来说,也是可欲而不可求的。

  “有序”“有创”“有恒”是实践的一个“系统”,是糅合在一起的。教师的实践,只有凸现 “三有”,才能产生 “质”的飞跃。

  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行动”。而缺乏思考则是教师普遍存在的“行动问题”。有些教师之所以不能成长,或者成长缓慢,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思考。课上砸也就上砸了,事情做砸也就做砸了,主动或自觉地回过头去再想想,这样的老师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 (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还是非常具有“行为价值”的。

  思考中的重要一思是 “反思”,即 “回过头去想想”。很多教师都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很多教师都不见得会 “成长”。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 《什么是完整的一堂课》。我提出:完整的一堂课= 课前准备 "+课中呈现 + 课后反思。新课程来了之后,“反思”强调了,但真正把 “课后反思”当作是“课”的一个部分的教师还是为数不多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有这样“自觉行为”的教师不多。所以,我曾经跟有的教师开玩笑说,如果你能够做到每天把课上 “完整”,并坚持 3 年,3 年之后,还没有成长起来,来找我算账,我愿意赔偿一切损失。这不单单是“戏言”,说它是 “箴言”也未尝不可。因为教师的成长的确需要经常、不断地反思。

  读书、实践、思考是“有联系”的行动整体。因为读书需要思考,实践需要思考;而思考也不能 “架空”,需要 “融”到读书、实践当中去。三者有了 “联系”,就会产生“合力”,获得“增值”。三者除了联系,还应该使它们“立体”起来。立体了之后,行动就 “稳固”了,当然,也就更有效了。

  第五个关键词:主动。行动有“被动”(别人作令,然后我动)与“主动”(别人没有作令,我自主行动)之分,教师专业成长应该是主动的。主动就是 “若你呼唤那山,而山不来,你便走去”(回教名言)。是不是主动看三点:(1) 是不是能够有心地抓住一切机会;(2)是不是能够认真地利用一切可能;(3) 是不是能够有效地采取一切手段。如每当有教研活动时都能够积极争取发言,有一点空闲就看书学习,想到一点什么就把它写下来,一有展示的机会就 “亮相”;如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加快工作的节奏;如追求时间 “密度”,提升工作效率;如不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不断超越自我和 “否定”自我,等等。总之,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空间、做所有的事情和凡主体所能够 “承载”的一切都做到了为自己的成长服务,那便是真正的“主动”了。

  第六个关键词:恒心。即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国的汉字既智慧又有趣,你看“恒”这个字,左边“忄”,右边是一个“一”,一个“日”,又一个“一”。为什么右边要两个“一”?即一日又一日。与左边的 “忄”合起来,就是 “一天又一天”地“用心”。这让我自然地想起了一句歌词:“走过了春天走过秋天,送走了今天又是明天,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我们的心不变。”

  可以把最后一句换个词,改为 “成长的心不变”。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就得坚持 “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即要有恒心。有恒心才能有“成果”。举个 “巨著”完成时间的例子:吴敬梓《儒林外史》10年;左思 《三都赋》13年;孔尚任 《桃花扇》15年;司马迁《史记》18年;达尔文《物种起源》22年;李时珍《本草纲目》27年;哥白尼 《论天体的运动》30年;马克思 《资本论》40年;歌德《浮士德》60年。有恒心才能有成就。鲁迅一生写了1000万字,胡适全集44卷,总字数2000万,李敖现年 70 岁,全集字数已达到 1500 万……可你要知道,如果一天写 1000 字,要达10000万,就得一天也不停地写上28年。想想看,一个人若要有成果、成就,没有恒心怎么行?所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给自己写了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第七个关键词:境界。教师成长是要有 “境界”的。那种牢骚满腹、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时不时怨天尤人的教师,恐怕是不太容易成长的。说到境界,有的人张口闭口就是 “思想境界”,我不大喜欢 “思想境界”这个词,这倒不是因为它太 “高”,而是太 “玄”、太“虚”。我喜欢提“人生境界”。我觉得人生境界更符合人的实际,也更有 “美感”。这里我可以举一下自己的例子。我的人生境界是三个“经营好”:经营好自己、经营好家庭、经营好孩子。第一个 “经营好”尤其重要。为了经营好自己,我常常作 “角色反思”。三个 “经营好”在有的人看来好像很自私,我却认为它很“公”。想想看,每个人都做到了把自己经营好,还有什么事业上不去?而每个人都能够把家庭经营好,把孩子经营好,这世界还不很美好?还会有什么不良的社会风气产生?唐代有两位著名的诗僧:一位叫寒山,一位叫拾得。有一次,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多高的境界啊!由此想起齐白石老人的一句话:“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我觉得,白石老人的话,除了境界,还有 “个性”和 “修养”。所以,我也常用这样的话提醒自己(两句勉励和鞭策自己的话):“不管人家怎么说,做我的事,我做我想做和该做的事。”“当你走到一定的地方,或者一定的时候,回头看看,身后的脚印是否清晰。”有这样一副对联:“书至浑然方入境,人到无求品自高。”我认为,人就应该要有“无求”之求,因为 “无求”才是境界之最。事有同理,武术中“无招胜有招”,“无招”乃最高境界;课堂上 “无课胜有课”,“无课”是最高境界。事物还有 “同逻辑”的地方:人到了 “无求”的时候,“品”自然就 “高”了;还有一句话,“有境界自成高格。”(王国维语)看,有了“境界”,高尚的人格也就“自成”了。所以,“境界”之于教师的成长,是不能不记住的一个关键词。

  最后说一句话:当教师真正牢记,并能够有效地 “内化”这七个关键词,我敢肯定,教师的专业成长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