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游戏棋盘画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05:20

持续30年,迁徙1800万人。人类史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中国知青一代主体是指1947-59年出生於城镇、并於1967年底至1979年初上山下乡的1647万多的人。12年里,他们构成同年龄约2,700多万城镇学生人口中的61%。是城镇同代人中的大部分。在1967年末至1972年的第一次上山下乡高潮中,715.68万知青去了农村,以年龄较小的初中生为主,包括大部分老三届初、高中生和69-72届的初中生。在1973-77年的第二次高潮中,858.66万人去了农村,以文革中的高中生为主体。1978年和1979年接近尾声时,生於1950年代末的青年刚高中毕业,其中小部分人也去了农村,时间短、安置条件也好些。“下过乡”是这一代人共同拥有的经历。喝“狼奶”成长的他们有著过多的畸形政治知识,过少的正规基础教育。

  持续30年,迁徙1800万人。人类史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中国知青一代主体是指1947-59年出生於城镇、并於1967年底至1979年初上山下乡的1647万多的人。12年里,他们构成同年龄约2,700多万城镇学生人口中的61%。是城镇同代人中的大部分。在1967年末至1972年的第一次上山下乡高潮中,715.68万知青去了农村,以年龄较小的初中生为主,包括大部分老三届初、高中生和69-72届的初中生。在1973-77年的第二次高潮中,858.66万人去了农村,以文革中的高中生为主体。1978年和1979年接近尾声时,生於1950年代末的青年刚高中毕业,其中小部分人也去了农村,时间短、安置条件也好些。“下过乡”是这一代人

共同拥有的经历。喝“狼奶”成长的他们有著过多的畸形政治知识,过少的正规基础教育。

  在知青一代之前还有过约150万的文革前知青,在1957-66年间下了乡或去了建设兵团。他们中有像邢燕子和侯隽那样献身农村的典范,但更多却是在没考上高中或大学而成为“社会青年”后被动员下去的。他们也大多接受了毛泽东的革命教育,且上山下乡时间更长、经历更苦,但他们与知青一代人没有相近的文革经历。当文革的知青一代随红卫兵运动狂热地从学校向社会革命造反,文革前的知青大批人则在造反要回城。这两部分知青也没有相似的下乡后心理经历。从招工、招生中,文革的知青一代还看得见回城的希望,因此“下放”对这一代的大部分来说有“下乡锻炼”的性质。但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前的知青鲜有正当途径回城,招工、招生不对他们开放。“下放”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移民下乡”。文革的知青之所以成为一代人,还在於“下放”是他们共同没有选择的命运,但对文革前知青“下放”更是个体而非一代人的命运。

  与下乡知青一代同龄的,还有更大数量的生於和成长於农村的回乡知青。自从1955年毛泽东把农村的“广阔天地”划给他们“大有作为”之后,“回乡”便成了他们没能考上初中、高中或大学之后的唯一出路。1958年的户籍制度和尔后的城市招工制度、粮油布棉的定量供给制度和旅店的身份证介绍信制度,更是堵死了农村青年合法滞留城市的所有可能性。毛泽东的指示和政府的政策人为地分割了中国的城市与农村,歧视了农村的青年,不公正地把他们的农家出身政策性地化为他们天生的缺陷,迫使他们以农村生活为永远的归宿。与下乡的知青一代相比,回乡知青有更多的艰辛与愤懑,但也有不同之处。对下乡知青来说,城市生活是他们理所当然预期的生活方式,下放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人生;但对於回乡知青,务农是他们被强加的命运,而城市生活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同样是在农村,回乡知青与下乡知青的心理创伤很不一样。

  上千万知青命运开始时是类似的,但结局却迥异。突起的精英是少数,沉淀在社会底层,默默地承受改革阵痛,过着百味人生的才是大多数......

 

 

1976年6月,黑龙江尾山农场的知识青年。

20世纪70年代,浙江泰顺县,罗阳镇农场养鸡场内喂小鸡的女知青。

1975年,迎接知青来山村插队落户。

1975年,农户喜迎知青落户。

1975年,初到落户地合影留念的知青们。

1975年,迎着朝阳扛着农具出工的知青们。

1975年,在山村河流边洗涮农具的知青们

1975年,在养猪场喂猪的女知青。

1975年,在养猪场喂猪的女知

1975,牧鸭的知青。

1975年,养殖白木耳的女知青。

1975年,知青们听老农介绍。

1975,知青架设空中引水管。

1976年,浙江黄坑知青点,县领导倪学缪(时任县委常委、政工组长,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与知青们亲切交淡。

1976年,浙江黄坑知青点,知青赤脚医生为当地农民看病送药。

1976年,浙江黄坑知青点,在野外林间学习讨论的知青。

1976年,浙江黄坑知青点,知青集体劳动开山坡。

1976年,浙江黄坑知青点,围坐一起学习讨论的知青

1976年,浙江黄坑知青点,收工之后洗手洗脸休息的知青们。

1976年,浙江黄坑知青点,收工之后在瀑布下洗涮劳动工具的知青。

1976年,浙江黄坑知青点,劳动间隙表演样板戏的知青们。

1976年,浙江泰顺县战州,凿岩取石的知青。

1976年,浙江泰顺县战州知青点,知青开山造田。

1976年,浙江泰顺县战州,知青整理茶园。

1976年,浙江泰顺县战州知青点,知青自建住房

1974年,浙江温州泰顺县,收工之后在泗溪廊桥下洗涮劳动工具的下乡知青。

1976年,浙江平阳县南麂岛,喜迎知青落户。

1976年,自己学会理发、互为服务的知青,浙江泰顺县雅阳镇普上洋村知青点。

1975年,吴志达夫妇送女儿吴宇玲下乡插队落户

1976年,知青代表大会召开,抬着毛主席画像庆祝游行的知青们。

1976年,浙江泰顺县战州知青点,在田间地头劳动的知青。

1977年,大安知青点(洪岑头),欢迎知青文艺晚会后合影的知青们。

1973年,李庆霖与知识青年交谈。
1972年12月20日,福建莆田县小学教师李庆霖上书毛主席,反映其子下乡之苦,诉说知青下乡后,口粮不够吃,没有分文收入,连理发钱也没有。毛主席给他回信并寄上300元,信中说:“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此事成为中央调整知识青年政策、补助生活困难、改善供应,对迫害知青的地方干部严厉整肃的契机。李庆霖被誉为反潮流英雄;后任莆田县革委会教育组副组长、莆田县“知青办”副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成员。1973年在《红旗》杂志第11期上发表《谈反潮流》。1976年11月被隔离审查,1977年11月正式被捕入狱。1979年被莆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8年减为10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5年。1994年8月提前出狱。2004年2月逝世。

1976年,知青侯华佳为部队干部子女,响应号召到新疆伊犁插队牧区当牧民。文革后期,知青纷纷回城,而侯华佳与当地人结婚仍留在伊犁。

1969年,福建省知识青年胸带红花、背负行李到农村插队落户。

1969年,福建省知识青年在农村挥锄挖土。

1969年,知识青年在高粱地向农民学习农业知识。
“文革”期间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出现知青上山下乡狂潮。1968-1978年全国有1623万青年学生到农村插队务农。

1974年,福州北峰知青教畲族青年表演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975年,福州北峰知青文艺宣传队深入到山区为农民义务演出

1974年,福州小学生停课列队祝贺福建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会上。

1976年夏,文革后期,广州越秀区,一回城知青在家带两个牙牙学语的子女。

1975年,福建福州北峰山区,插队的知识青年教畲族村民唱革命样板戏。

1969年,内蒙古,手执冲锋枪的边疆女民兵

1965年,吉林省,城市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参加军事化劳动锻炼。

1968年,内蒙古,天津知识青年在贫农家里的炕头上学习毛主席著作《矛盾论》。

1972年,内蒙古,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赤脚医生来到牧民家里看诊送药。

1972年,下乡知识青年在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吉林省。

1970年,吉林省,下乡知识青年在写决心书,表明愿意扎根农村干一辈子。

1972年,吉林省,形似战壕的玉米堆,下乡知识青年在场院劳动

1969年,吉林省,下乡知识青年的入党宣誓大会。

1970年,吉林省临江林业局,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林场表演

1976年,集体户门前的北京下乡知识青年

1968年,吉林天寒地冻的冬季,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农田基本建设。

1967年,吉林省,做了车老板的下乡知识女青年。

1975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1966年的“五七”指示,吉林省奔赴农村进行社会主义路线基本教育的“五七战士”。

1975年,下乡知识青年的伙食,吉林“五七”干部学校大食堂

1970年,北京下乡知识青年在贫下中农协会(贫协)主席带领下共同植树,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20世纪70年代,全国劳模张国忠在田间地头与济南的下乡知识青年谈心。

1973年,上海知青在灌溉渠边休息,安徽宿县

1973年,编筐的上海知青,安徽宿县

1973年,收割稻谷的上海知青,安徽宿县。

1973年,田间脱粒的上海知青,安徽宿县。

1965年7月,山西大寨,陈永贵同前来参观的全国著名劳模王国藩(右)和回乡知青标兵邢燕子在云头山下看小麦。

云南省西双版纳大勐龙,农民为文革期间上山下乡运动中逝世的知识青年扫墓。

知识青年回到当年插队的四川省奉节县公坪区后坪公社海坝二队,又要分别了,与当年生产队郭会计的太太:郭大嫂依依不舍。后站立者为郭会计。我们刚到生产队时没有住处,就在郭会计家住、吃近一个月,离开生产队要到公社办手续,因下雪路滑,郭会计在去公社路上被摔伤了。平时有什么好吃的都忘不了叫我,让我改善改善无味的生活。

瓜棚里合影的老知青,河南郏县

1973年3月,哈尔滨的知青下乡运动。据统计,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共有1600多万人,安置经费超过100亿元。虽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但是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1980年代初,刚从农村回城的广州知青一下班就直奔夜校补习文化,常常是直到上完所有的课后才吃晚饭。

1983年,广州首届大龄青年集体婚礼上的一对受宠若惊的夫妇。党和政府为关心大批回城下乡知青的结婚难的问题成立了婚姻介绍所,并举办了多次“大龄青年集体婚礼”。

1984年,广州市第二次大龄青年集体婚礼镜头一瞥。

1982年,广州高第街时装摊档。当时不过是政府为安置大批回城知青和无业市民的权宜之计。女老板怯生生地躲在档口下等待买主,也随时准备躲到柜台下躲避同学或熟人。

20世纪70年代初,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东风农场的知识青年在“砍坝”,开垦荒地。

1999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摄影师本人(左一)和老队长杨春文(左二)昆明知青张裕豪(右一)九乡场书记(右二)为北京知青、摄影师的同学王开平扫墓。

1975年,安徽,表彰大会上的知青们

1974年,警车,上山下乡前游行的知青,安徽合肥

1974年,上山下乡前游行的知青,安徽合肥。

1974年,乡间游行迎接知青下乡,安徽桐城。

1975年,安徽肥东,女知青中的赤脚医生

1975年,安徽合肥,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安徽省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1974年,在交流工作的女知青,安徽合肥。

1974年,女知青上缴收获来的棉花,安徽长丰。

1974年,上山下乡前游行的知青,安徽合肥。

1974年,女知青兽医在给家畜看病,安徽怀远

1975年,手捧鲜花的女知青,知青工作的表彰大会,合肥博物馆广场。

1974年,乡间游行迎接知青下乡,安徽桐城。

1974年,安徽合肥火车站,送别知青下乡的人群。

1975年,安徽合肥,女知青,安徽省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1975年,安徽合肥,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安徽省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1975年,安徽合肥,安徽省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主席台前扎有红花的手扶拖拉机、手推车等是奖品。

1975年,安徽合肥,拉着阜阳地区代表团横幅游行的知青,安徽省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1975年,安徽合肥,表彰之后游行的知青,安徽省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1975年,秋收中女知识青年踩打谷机脱粒,安徽池州贵池。

1974年,在表演文艺节目的知青,安徽肥东。

1975年,在交流工作的知青,安徽肥东。

1974年,知青在采茶,安徽池洲茶叶厂。

农民与知青,1975年,安徽池州贵池。

1975年,知青合照,安徽池州贵池。

1974年,合肥知青们在交流工作学习。

女知青,1975年知青工作的表彰大会,合肥博物馆广场。

女知青,1975年知青工作的表彰大会,合肥博物馆广场。

1975年,知青工作的表彰大会,合肥博物馆广场

1975年,知青工作的表彰大会,合肥博物馆广场。

1975年,知青工作的表彰大会,合肥博物馆广场。

1974年,女知青合影,安徽桐城。

1974年,女知青合影,安徽桐城

1975年,在例行的“天天读”时刻,插队到淄博市临淄敬钟大队的女青年学生。

1974年,知青梁平英,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场”。

1978年10月,北大荒知青梁平英与老父亲及友人在云南昆明西山龙门留影

1965年4月28日,黑龙江省阿城镇首批知识青年下乡上山。

1974年,全国知识青年的标兵集体——大兴安岭女子采伐队用油锯伐松树。

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优秀集体——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女子架桥队在林区测绘。

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优秀集体——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女子架桥队在林区测绘。

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优秀集体——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女子架桥队在施工。

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优秀集体——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女子架桥队在林区施工。

文革时期,全国知青先进集体——大兴安岭女子采伐队队员用油锯伐木。

文革时期,黑龙江省林区里的女知识青年

197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众被组织起来载歌载舞、夹道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优秀集体——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女子架桥队在林区施工。

1974年,全国知识青年的标兵集体——大兴安岭女子采伐队员驾驶林业机械。

1974年,全国知识青年标兵集体,大兴安岭女子采伐队是1970年由女知青建立起来的第一支女子采伐队,她们咬着牙在林海深处干着重体力劳动。

1974年,全国知识青年的标兵集体,大兴安岭女子采伐队在测量木材胸径。

1974年,全国知识青年的标兵集体——大兴安岭女子采伐队。

1974年,全

国知识青年的标兵集体——大兴安岭女子采伐队员。

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优秀集体——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女子架桥队员

知青饭店,广州三禺路。

云南省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为北京知青扫墓的人们。

知青回到当年插队的四川省奉节县公坪区后坪公社海坝二队。离别时,乡亲们向其频频招手,叫过几年再去看他们。

1999年,知青回当年插队的四川省奉节县公坪区后坪公社海坝二队看望。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思歌腾”广场,为中国惟一的知青广场

女知青张勇骑马放羊的雕塑,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思歌腾”广场。张勇原是天津市42中学68届毕业生。1969年4月25日下乡到新巴尔虎右旗额尔敦乌拉公社白音宝力格生产队。1970年6月在克尔伦河东岸西庙地区,为救护公社养群,不幸遇难。张勇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优秀集体——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女子架桥队在林区施工。

197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知识青年戴着大红花上山下乡。

20世纪70年初,下乡到黑龙江农村的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文革中,中国大陆一千多万去农村插队的知青靠人民公社的工分制维持生活。“十分工”一天大约相当人民币3-5毛。一年出勤330天,在扣除所分的口粮与农产品外,大约可拿到40-60元。在许多地方,“十分工”一天只有2毛或1毛,甚至7分钱。知青大都不是“十分工”劳力。由於他们要回城探亲,出勤日比不上农民,以致收入少,又没有农民家庭那样靠孩子和老人来平衡口粮,所以他们比农民还穷。只有靠国家知青政策的救济和城里父母的汇款,日子显得比农民少一点艰难。

南京知识青年在新疆阿克苏实验林场的合影,约20世纪60年代末

福建农村,女知识青年在踩打谷机脱粒。

1974年5月,农村插队时当猪倌的知青。

1972年,在陕西华阴农场锻炼的大学生。

1970年,顾棣在山西吕梁农村插队时留影

1976年,宝鸡铁路二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在陕西宝鸡县蜀仓公社的果园里喷洒农药。那年,最后一批知青下乡之后,中国便彻底结束了向农村输送中学毕业生、进行过渡性劳动教育的“移民”行动。再三五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知青”都回城了。

文革期间,“革命知识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烈士的妹妹金士英(右)接过哥哥的枪在中苏边境,坚决表示扎根农村干革命。后被提拔为黑龙江省团委副书记的她在知青回城大潮中,放弃了副厅级的职务回上海做了一名普通工人。

1970年,顾棣在山西吕梁农村插队时留影

1973年,广东高州,生产大队召开知青欢迎会。

1971年,批陈整风运动以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发端向基层全面推开,下乡知青和社员放下农具,席地而坐政治学习。

1975年,福建金东区委书记林一心在知青点看望知识青年,询问知青生活、劳动情况。

1976年福建,书记和知青谈心。

,1973年,全省知识青年工作大会上,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第一政委、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廖志高(左)与知青代表握手。

1973年,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第一政委、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廖志高出席全省知识青年工作大会。

1970年,女知青候华佳等人在新疆牧区

1971年,批陈整风运动以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发端向基层全面推开,下乡知青和社员放下农具,席地而坐政治学习。

1969年,福建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号召离开城市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72年,福建将乐,五七大队女知青。

1975年,福建长乐,五七大队知识青年被组织来开政治批判会

1976年11月,新疆边塞,知青在大草原牧羊。

文革时,广东高州的知青落户农村后,自己动手建造房屋。曾桂华拉车,林萍推车运砖。

广东高州,石谷大队里来了新社员、女知青刘建珍(左一)。

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开会。

197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众被官方组织起来夹道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在黑龙江鄂伦春族地区割草

1973年,哈尔滨群众欢送知青上山下乡的舞蹈表演。

20世纪70年代,山东淄博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广东高州,知青们向贫下中农请教农事。(前林少萍,后张红翠。)

20世纪70年代,广东高州,农妇送东西给来下乡的知识青年(前薜怡梅,中间吴淑萍)。

20世纪70年代,广东高州,贫下中农送来生活用品和青菜慰问知青邓丽莎

20世纪70年代,广东高州,石古大队书记召开座谈会欢迎知青到来落户,并介绍当地情况。(正中站者为陈文清书记)

20世纪70年代,粤西新老知青交流插队务农的心得体会。(左起:张红翠、吴淑萍、蓝于玲、薛怡梅)

20世纪70年代,广东高州,新老知青比手茧。

20世纪70年代,广东高州,女知青与大队女青年正在交谈(右一林娜)。

20世纪70年代,广东高州,新老知青交流。

20世纪70年代,广东省高州县,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比谁的手上老茧多(左蓝宇珍,老知青)(右张红翠,新知青)。

20世纪70年代,广东高州,新老知青交流经验(前二张红翠,中间蓝宇珍,右二曾桂华)(后右一黄伟英,左一是老三届知青程军)

20世纪70年代,广东高州,农闲时知青文艺宣传队为村民演出自编节目。

20世纪70年代,知青宣传队参加广东高州县文艺汇演(前郑文杰,二张红翠,前左邓桂华,后三陈翠)。

20世纪70年代,广东高州,在圩镇乡村演出的知青宣传队。(前邓丽莎,左二耿小华,后张红翠)

20世纪70年代,粤西高州知青小组学习。(左一曾桂华、中林萍、左三耿小华)

20世纪70年代,粤西高州知青与当地农民群众每日一起出工,一起收工。(前张红翠,前二何志卫,前左三林娜)。

1974年,广东高州县石古大队的女知青向老农请教耕地的要领。

20世纪70年代初的粤西知青

20世纪70年代初,广东高州插场加入生产建设兵团9师的知识青年,除了五角星外,服装和解放军一样。图为知青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中,交流割大树位橡胶的心得。


1975年,粤西一群女知青先进代表。

20世纪70年代初,广东省高州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会议在县府小礼堂内召开。

20世纪70年代初,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东风农场的知识青年

文革中,黑龙江的文艺宣传队经常下乡到农村去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

文革时,广东高州,即将上山下乡的知青与亲人依依不舍。

1968年,广东高州,军代表纪作凡政委在欢送知青会上讲话。

1968年,广东高州,解放军纪作凡政委女儿纪平去祥山插队落户。

1968年,广东高州,知青胸带大红花乘车下乡当农民。当时流行的口号是:“满怀豪情奔赴广阔天地炼红心”。

1968年,广东高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4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知青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大寨农民陈永贵合影

1970年,粤北上山下乡的知青在老农的教导下学犁田

1976年4月,浙江泰顺县前坪仔老区,给知青讲革命故事的老红军。

1976年7月,浙江平阳县落户南麂岛的知青。

1973年,广东高州县石谷大队知青座谈会,生产队长(左一)要知青,好好锻炼。(刘建珍(左三)、刘权龙(前右一)

1998年,北大荒酒扮知识青年作广告。北大荒酒据说是为纪念北大荒垦区开发建设50周年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而特制的白酒。为了在西安市内做好宣传、打开销路,销售商们雇人穿上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们常穿的服装,戴上红袖箍,举着牌子在解放路上游走。

1973年,浙江省泰顺县罗阳农场,喂鸡的女知识青年

1975年,中国歌舞剧团的主要芭蕾舞演员与“革命知识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左四)、扎根北大荒的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张宏(右四)等工农兵模范人物在一起畅谈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体会。

1975年6月

图片说明

1975年6月,在工地上演出《白毛女》。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一支由知识青年组成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水利工地上演出革命样板戏《白毛女》,图为剧中的老贫农杨白劳在给女儿喜儿扎红头绳的一场戏。

1974年,大兴安岭女子采伐队。作为全国知识青年的标兵集体,大兴安岭女子采伐队是1970年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女知青建立起来的第一支女子采伐队。这些女青年们硬是咬着牙在林海深处干着只有男子汉才能胜任的重体力劳动,许多女孩子因体力透支而患上了疾病。

1976年7月21日,浙江平阳县南麂岛知青被组织起来听党中央的批判邓小平的最高指示。

1968年

图片说明

1968年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除了政府动员外,家长各自动员自己的子女上山下乡锻炼。图为广东省高州县县总工会干部邓秉茂、吴淑珍夫妇动员儿子邓小勇,女儿邓小英到农村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文革期间,东北林场工人在教大兴安岭女子采伐队伐木。

知识青年回到当年插队的四川省奉节县公坪区后坪公社海坝二队。在给当年的老队长上坟

1973年,浙江泰顺县罗阳农场喂鸡的农户与知青

文革期间,手捧毛主席像,高唱语录歌,插队落户到农村的东北知青。